11万儿童感染这种病!遇到来买这些药的家长,店员必须提个醒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发布《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以下简称《指南》)。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数据显示,2018年4月全国手足口病报告病例已激增至11万例,约是3月上报手足口病例数的4倍,其中死亡病例4例。进入5月后,多省手足口病患儿的就诊数量明显增多。
其中,部分手足口病患者会出现出现高热或低热伴出疹的症状,遇到来药店购买退烧药或皮肤药的家长们,店员必须给他们提个醒了。
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不是新发传染病。手足口病是全球性疾病,我国各地全年均有发生,发病率为37.01/10万~205.06/10万,近年报告病死率在6.46/10万~51.00/10万之间。手足口病以发热、口腔粘膜疱疹或溃疡、手、足、臀等部位皮肤出疹为主要临床症状。人肠道病毒有20多种血清型都可以引起手足口病。我国的手足口病病原以EV-A71和CV-A16为主。
手足口病高发人群是5岁以下的儿童,特别是6个月到5岁的,因为6个月以下的婴幼儿有母传抗体,大部分有保护,发病数比较少,但如果6个月以下得了手足口病也是重症的比例比较高的。
由于6-12个月龄得了手足口病,特别是由于EV-A71引起的手足口病所导致的重症和死亡的风险比高年龄组要高,所以EV-A71疫苗优先接种6-12个月龄的儿童,可以早期预防。
由于手足口病是由一组肠道病毒引起,因此同一个孩子有可能会多次感染手足口病,目前发现有20多种肠道病毒都可以引起手足口病,这些肠道病毒之间可能没有交叉保护。比如说感染了EV-A71,又再次感染手足口病可能是由于CV-A16或CV-A6引起的,所以说手足口病的防控难度比较大,因为是多病原、多种传播途径传播的疾病。
典型表现:在手、足、口、臀部出现皮疹。手足口病的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根据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将手足口病分期、分型为:
第1期(出疹期)
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
典型皮疹表现为斑丘疹、丘疹、疱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疹内液体较少,不疼不痒,皮疹恢复时不结痂、不留疤。不典型皮疹通常小、厚、硬、少,有时可见瘀点、瘀斑。某些型别肠道病毒如CV-A6和CV-A10所致皮损严重,皮疹可表现为大疱样改变,伴疼痛及痒感,且不限于手、足、口部位。
此期属于手足口病普通型,绝大多数在此期痊愈。
第2期(神经系统受累期)
少数病例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发生在病程1~5天内,表现为精神差、嗜睡、吸吮无力、易惊、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肌无力、颈项强直等。
此期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重型,大多数可痊愈。
第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
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表现为心率和呼吸增快、出冷汗、四肢末梢发凉、皮肤发花、血压升高。
此期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及时识别并正确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第4期(心肺功能衰竭期)
可在第3期的基础上迅速进入该期。临床表现为心动过速(个别患儿心动过缓)、呼吸急促、口唇紫绀、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血性液体、血压降低或休克。亦有病例以严重脑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临床可见抽搐、严重意识障碍等。
此期属于手足口病重症危重型,病死率较高。
第5期(恢复期)
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对血管活性药物的依赖逐渐减少,神经系统受累症状和心肺功能逐渐恢复,少数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部分手足口病例(多见于CV-A6、CV-A10感染者)在病后2~4周有脱甲的症状,新甲于1~2月长出。
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一般在1周内痊愈,无后遗症。少数患儿发病后迅速累及神经系统,表现为脑干脑炎、脑脊髓炎、脑脊髓膜炎等,发展为循环衰竭、神经源性肺水肿的患儿病死率高。
手足口病实际上是通过三种途径传播。
粪口途径主要是指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的粪便可以排出病毒,直接或间接接触粪便或其污染物后,通过进食食物、喝水把病毒吃进肠道造成感染。
接触传播主要是指间接接触,是指接触患儿的粪便或被疱疹液污染玩具等物品,患儿的口腔分泌物、鼻咽分泌物短期内也可以携带病毒,如果接触了被污染的玩具、毛巾、餐具等用具却不洗手而进食,这样不卫生的环节也可以造成感染。
直接接触疱疹液,疱疹液就是孩子起的皮疹里面个别会出现疱疹的情况,而且疱疹一旦破溃,里面的病毒含量还是非常高的,它的传染性也是比较强的,一般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的粪便排毒量比较多,口咽部、鼻咽部分泌物也有一定的病毒。
轻症患儿可以采取居家治疗,可以缓解症状,但是要做好病情监测、消毒工作以及做好隔离。轻症患儿如果在居家隔离治疗期间出现了重症早期表现,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
《指南》除了提及一般治疗、病因治疗、液体疗法等11种治疗方式外,在中医辨证论治上,针对手足口病不同阶段给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手足口病属于中医“瘟疫、温热夹湿”等范畴,传变特点具有“卫气营血”的规律,根据病症,分期辨证论治。
1. 出疹期 湿热蕴毒,郁结脾肺证。
症状:手、足、口、臀部等部位出现斑丘疹、丘疹、疱疹,伴有发热或无发热,倦怠,流涎,咽痛,纳差,便秘。甚者可出现大疱、手指脱甲。
舌象脉象指纹:舌质淡红或红,苔腻,脉数,指纹红紫。
治法:清热解毒,化湿透邪。
基本方:甘露消毒丹。
常用药物:黄芩、茵陈、连翘、金银花、藿香、滑石、牛蒡子、白茅根、薄荷、射干。
用法:口服,每日1剂,水煎100~150ml,分3~4次口服。灌肠,煎煮取汁50~100ml,日1剂灌肠。
加减:持续发热、烦躁、口臭、口渴、大便秘结,加生石膏、酒大黄、大青叶。
中成药:可选用具有清热解毒、化湿透疹功效且有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研究报道的药物。
2. 风动期 毒热内壅,肝热惊风证。
症状:高热,易惊,肌肉瞤动,瘛瘲,或抽搐,或肢体痿软无力,呕吐,嗜睡,甚则昏矇、昏迷。
舌象脉象指纹:舌暗红或红绛,苔黄腻或黄燥,脉弦细数,指纹紫滞。
治法:解毒清热,息风定惊。
基本方:清瘟败毒饮合羚角钩藤汤。
常用药物:生石膏、水牛角、银花、连翘、生大黄、黄连、丹皮、紫草、生地、钩藤,羚羊角粉。
加减:高热持续,伴有神昏者加用安宫牛黄丸,伴有便秘者加用紫雪散。
用法:口服,每日1剂,水煎100~150ml,分3~4次口服。灌肠,煎煮取汁50~100ml,日1剂灌肠。
中成药:可选用具有解毒清热、息风定惊功效且有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研究报道的药物。
3. 喘脱期 邪闭心肺,气虚阳脱证。
症状:壮热,喘促,神昏,手足厥冷,大汗淋漓,
面色苍白,口唇紫绀。
舌象脉象指纹:舌质紫暗,脉细数或沉迟,或脉微欲绝,指纹紫暗。
治法:固脱开窍,清热解毒。
基本方:参附汤、生脉散合安宫牛黄丸。
常用药物:人参、制附片、麦冬、山萸肉、人工
牛黄、羚羊角粉、炒栀子、黄连、天竺黄、石菖蒲、郁金。
用法:口服,每日1剂,水煎100~150ml,分3~4次口服。灌肠,煎煮取汁50~100ml,日1剂灌肠。
中成药:可选用具有固脱开窍、清热解毒功效且有治疗相关病症临床研究报道的药物。
4. 恢复期 气阴不足,络脉不畅证。
症状:乏力,纳差,或伴肢体痿软,或肢体麻木。
舌象脉象指纹:舌淡红,苔薄腻,脉细,指纹色
淡或青紫。
治法:益气通络,养阴健脾。
基本方:生脉散合七味白术散。
常用药物:党参、五味子、麦冬、白术、茯苓、玉竹、藿香、木香、葛根。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4次口服。
中成药:可选用具有益气、养阴、通络功效且有相关病症临床研究报道的药物。
非药物治疗:针灸、推拿等可帮助功能恢复。
注:处方药物具体剂量应根据患儿年龄规范使用,只适用于病症的治疗,不适用于疾病的预防。
(一)一般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勤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儿童玩具和常接触到的物品应当定期进行清洁消毒。避免儿童与患手足口病儿童密切接触。
(二)接种疫苗
EV-A71型灭活疫苗可用于6月龄~5岁儿童预防EV-A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基础免疫程序为2剂次,间隔1个月,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
(三)加强医院感染控制
医疗机构应当积极做好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加强预检分诊,应当有专门诊室(台)接诊手足口病疑似病例;接诊手足口病病例时,采取标准预防措施,严格执行手卫生,加强诊疗区域环境和物品的消毒,选择中效或高效消毒剂如含氯(溴)消毒剂等进行消毒,75%乙醇和5%来苏对肠道病毒无效。
综合自《指南》以及卫健委官网
↓↓↓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指南》
工商 | 药店拒绝工业上量是因为……
一线 |药店:别再指望医生“开处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