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我国推动医疗技术能力与质量安全双提升
新华社北京6月4日电
题: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我国推动医疗技术能力与质量安全双提升
新华社记者 王宾、陈聪
国家、省、市三级医疗质量安全体系逐步完善,血站核酸检测实现全覆盖,医疗机构细菌耐药上升态势得到遏制……近年来,我国医疗资源供给持续增加,医疗质量安全持续提升,服务供给侧改革稳步推进。
打造中国质控模式 医疗质量安全持续提升
麻醉是保障患者围手术期生命安全的关键一环。从子宫内胎儿到百岁老人,从“不敢”“不能”到广泛展开微创、个体化的术中管理,我国麻醉学科质量安全不断提升。数据显示,我国麻醉相关死亡率约为12/百万,显著低于141/百万的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脑梗死等16个病种住院患者死亡率持续下降,脑卒中复发率从2006年的16%下降到2017年的5.3%……一系列临床学科的关键指标体现出质量安全提升。
近日,权威期刊《柳叶刀》发布最新全球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排名显示,中国排名从2015年的全球第60位提高到2016年的第48位,受到国际广泛认可。
面对每年庞大的总诊疗量,质量控制的“生命线”不容松懈。“我国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不断在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上发力。”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有关负责人郭燕红表示,在部分专科、重点病种和手术诊疗质量稳中有升的背后,是政府监管、机构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多元共治新格局——
《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和18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发布,制度顶层设计日渐清晰;在国家层面成立麻醉、病理等学科和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重点疾病的质控中心35家,工作网络和合力不断形成。
郭燕红说,下一步我国将不断完善质控体系,让质量控制从业内引导走向社会公开,更好地满足百姓多元化健康需求、维护群众健康权益。
提升技术能力 推动资源下沉
2017年6月,46岁的李先生因心脏衰竭住进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衰病房。
分秒必争,医院胡盛寿院士团队为李先生成功实施了国内首例第三代全磁悬浮人工心脏植入术。“人工心脏被称为‘医疗器械皇冠上的宝石’。”阜外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这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研制的人工心脏体积小、生物相容性好。同时,抗电磁干扰、泵运转温度监测等关键性能得到了优化。
从人工心脏到大器官移植,再到卵母细胞及胚胎冷冻技术,越来越多的先进医学技术为患者带来健康“福音”。
医学发展不仅要在“高精尖缺”上下功夫,还要让优质技术资源沉下去。“十二五”期间,国家财政累计投入60亿元支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重症医学、病理等平台专业和儿科、急诊等薄弱专业得到快速发展。对口帮扶和城乡对口支援让基层技术能力和质量双提升。据不完全统计,50%的县医院已能够开展颅脑肿瘤手术、颈椎手术等复杂手术。
《“十三五”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提出,推动解决卫生与健康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应对重大疾病防控挑战、提高国民健康水平。着力突破20-30项前沿、关键技术并转化应用。
“技术创新要靠系统化集成、多要素协同、规模化组织。”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表示,下一步将启动实施面向2030年的健康保障重大工程,对癌症、心血管病等重大疾病进行研究和部署,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更加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构建医疗卫生保障一张网 提升健康服务“获得感”
“挂号、缴费动动手指就能解决,还能及时在线咨询医生,越来越方便了。”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门诊,刚看完病的成都市民于先生指着手机上的医院APP“华医通”对记者说。
随着全国医疗卫生保障网逐渐延伸,让数据多跑腿、患者少跑路,“指尖上的医院”“远程会诊”等健康服务新举措先后落地。
改善医疗健康服务,要在医疗资源上破解“梗阻”。专家指出,要破解医疗资源紧张、患者看病难,医疗质量精细化管理是关键。强基层、推行“两票制”、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一系列改革“组合拳”走深走实。
改善医疗健康服务,要在医患关系上加“润滑剂”。目前,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实现县级区域全覆盖,医疗责任险和医疗风险互助金参保医疗机构近7万家,覆盖超过90%的二级以上医院。江西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条例、天津市医疗纠纷处置办法等地方条例相继出台,相关部门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上不断发力。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还将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加强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医院感染管理、深入推进优质护理等,让老百姓方便就医、明白就医、满意就医。
长按指纹
一键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