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消化内镜技术发展,窥见中国医疗技术大幅提升
我国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提升成绩得到了国际广泛认可。
记者 | 孙凡
来源 | 中国县域卫生
“在过去进行消化内科检查,是用一个很粗的管子插进去检查,这个过程很痛苦。经过这些年的发展,这种情况已经有所改变。”
6月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卫健委)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全国医疗技术能力和质量水平提升的情况。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消化内镜专业质控中心主任李兆申就我国消化内镜质量的提升作了介绍。
1
中国消化内镜“领跑”世界
有数据表明,中国人的食道癌、胃癌、结直肠癌三大恶性肿瘤占所有肿瘤比例50%,仅胃癌就造成了每年50万人死亡。消化道肿瘤发病情况形势严峻,早期筛查刻不容缓。
“很多病人告诉我,做内镜特别害怕,还有就是对内镜的安全有一些恐惧感,害怕交叉传染。”李兆申说。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国无论设备还是器材都得到了大幅发展,消化内科检查的手段也得以改进。目前,消化内镜技术已成为临床上不可缺少的、对胃肠疾病和胆胰疾病的一个重要的诊疗手段,得到了广大病患、临床工作人员的欢迎。”
李兆申介绍,2015年,中国有6000多家医疗机构开展内镜,有将近3万名消化内镜医生可以做内镜,同时有将近2万名护士负责内镜的一些护理工作,1年能完成将近3000万例次的消化内镜检查,诊疗例数位居世界第一,救治了大量的病患,也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
对于消化内镜质量的情况,李兆申表示,一是加强了顶层设计,国家出台一系列的关于消化内镜技术的管理规定,为提升我国消化内镜诊疗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进一步细化了消化内镜的管理规范,实现了我国对消化内镜质量的一个全过程监控。
二是建立了国家消化内镜的质控体系,为开展消化内镜质量控制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我国消化内镜质量工作早期都是依托协会、学会,2015年组织成立消化内镜质控专家组,2017年成立国家消化内镜质控中心,同时责成各省(市、区)要成立不同级别的质控中心。
截至目前,中国绝大多数城市都有了相关的质量控制体系;同时搭建了消化内镜质控的大数据网络平台,初步实现了诊疗分级的实施填报。
三是开展了系统调研,为提高全国消化内镜质量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督导依据。从2016年开始,国家消化质控中心每年组织全国消化内镜质量控制的普查,并进行实时的抽样调研,在新机制上形成了调研报告5次,制定行业指南和规范有12个,并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消化内镜质控标准,在全国推广应用。
李兆申说,各省(市、区)质控中心开展质量普查加起来有200多次,通过调研发现标准和指南得到了充分的落实,“到目前为止,我国消化内镜质控督查已基本实现了常态化、制度化,覆盖了全国各级医疗机构。”
据了解,今年4月11日,在结束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活动后,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规划馆。在馆内,中国工程院院士、博鳌超级医院院士消化内科团队带头人李兆申带来了其主持研发的安翰磁控胶囊胃镜控制设备。当时,习总书记拿起了一个指头大小的国产磁控胶囊胃镜机器人,仔细询问了研发和应用情况。
以李兆申院士提到的磁控胶囊胃镜为例,即遵循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以保证每个网点、每一例检查都操作规范、高度准确。这一“全流程质控”管理体系,确保每例胶囊检查都能够严格按照胃底、贲门、胃体、胃角、胃窦、幽门的标准顺序对胃部进行系统图像采集,从而保证胃部检查的完整性。质控管理体系还覆盖了从生产管理、检验测试、物流运输、规范操作、检查数据分配、专家阅片诊断、规范化报告、直到筛查技术,重大阳性病例进入绿色就诊通道等各个环节。
李兆申表示,经过多年努力,中国消化内镜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可以说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比如消化内镜里操作难度的胰胆管造影术和超声内镜,目前我国的成功率达到了95%,而且消化内镜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国家。”
2
25年来,中国医疗质量进步居全球第三
关于中国医疗技术能力和质量水平提升,不仅是消化内镜,在肿瘤与心血管病等方面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肿瘤专业质控中心主任、国家癌症中心主任赫捷介绍,2014年,我国肿瘤新发病例约380.4万,约占全球癌病发病的22%,发病率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死亡约229.6万,占全球死亡的27%,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与之相应的,一是肿瘤规范化诊疗和质控工作不断加强。“国家肿瘤质控中心成立以来,积极推动省、市肿瘤质控中心的成立,目前已经建立了28个省级质控中心。国家肿瘤大数据平台正在建设,已经连通14家省级肿瘤医院,收集了150余万肿瘤住院患者诊疗数据,这将使肿瘤质控工作更加精准。”赫捷说。
二是肿瘤治疗新技术不断发展,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能力不断提高。“基层医院逐渐承担常见肿瘤的诊疗工作,为此我们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肿瘤医联体和专科联盟建设,在基层医疗机构推动防控关键技术的应用,帮扶基层组织专科建设和发展。”
三是肿瘤防治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国家癌症中心已建成肿瘤登记监测点574个,覆盖人口4.3亿,约占全国人口的31.5%,定期发布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已从10年前的30.9%提升到40.5%。”
“下一步,国家癌症中心和国家肿瘤质控中心将继续加强肿瘤质控和规范化诊疗工作,推动肿瘤分级诊疗体系的落地,推广肿瘤治疗新技术的应用和加速新药研发进程,不断提高各级医疗机构的肿瘤诊疗水平。”赫捷说。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郑哲介绍,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和上升率都在呈上升的趋势,心血管病人数估计达到2.9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心血管病外科的队伍在不断壮大,能开展心血管外科手术的医院达到484家,到2016年达到了723家,数量增加了接近一倍,医疗的可及性明显提高,诊疗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对于心血管外科领域占30%以上的先心病,近年来对此类复杂先心病的诊治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其中,有一个手术叫“双根部调转手术”,就是由我国发明并在国际上得到认可,列入了美国医生的继续教育课程。
搭桥手术也是一个治疗冠心病的非常重要的手术方式。郑哲表示,“很多人说,做这个手术是不是要到国外去做。其实,大可不必,在国内同样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疗。又如心脏移植,随着我们国家器官捐献工作开展得越来越好,心脏移植开展的数量也在不断地提高;2017年完成了442例心脏移植,尤其是我国此类手术的存活率(早期手术的存活率,1年、5年、10年的存活率都比国际平均水平高出10-15个百分点。”
去年,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对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排名的结果显示,自1990年至2015年25年间,我国是医疗质量进步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HAQ(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指数排名从110位提高到第60位,进步幅度位居全球第3位。
近日,《柳叶刀》再次发布最新全球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排名。我国HAQ(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排名从2015年的全球第60位提高到2016年的第48位,一年间上升了12位,再次取得重大进步,是中等SDI(社会人口学指数)国家中进步最大的国家之一( SDI 是基于教育、生育率和收入的分析研究。高SDI国家的收入和教育水平高,生育率低,而低SDI国家的收入和教育水平低,生育率高)。我国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提升成绩得到了国际广泛认可。
——大家都在看——
关注中国县域卫生,你可以点亮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