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周历】夏至未至,昼未长影未短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0个节气,是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在每年公历6月20或21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90度。在中国古代称为“日北至”,意思是太阳运动到北方最高端的位置,实为地球本身的俯仰玄曲波韵达到前俯极点这一天。
夏至日,太阳的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这个区域,因此,北半球出现白天最长而夜晚最短的一天。这是极其具有标志性的一天。
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古时夏至日,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丌始脱落。而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一年里,我们在年周期律中经历了秋凉、冬寒、春暖,以及立夏后的初热,到了夏至,才意味着真正进入炎热的季节,正如人们常说的,“不过夏至不热”。夏至后,气温将继续升高,并在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进入伏天。
伏天也称三伏,为一年中最热的日子,它分为三个阶段,即初伏、中伏和末伏。民间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3“时”,一般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
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需水较多,缺水将产生干热风,影响作物生长。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故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当然,雨水过多也会造成一些损失和伤害。
夏至节气
2018年6月21日
中午12:24:06秒
黄道位置:太阳到达黄经90度
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更要注重阴阳平衡,所以我们重点放在心肾相交。
古人认为,人体之肾纳象为水,水宜上升;而心纳火象,火应下降,此乃水火既济。“既济”出自《易经》,既济卦上坎下离,坎为水,离为火,既济则是水火相交为用。心火下行以温养肾水,肾水上行以滋心火,心肾相交,则身体健康。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则记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与阳既对立又统一,阴阳之间取得相对的动态平衡,称为“阴平阳秘”。肾和心一阴一阳,相互配合相互平衡。肾无心之火则水寒,心无肾之水则火炽,心火过旺则伤肾水,肾水过旺则伤心火,心肾不交则心烦、失眠、心悸、腰酸、遗精、手脚寒凉、怕冷、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都会出现。
夏时心火当令,心火过旺则克肺金(五行的观点),故《金匮要略》有“夏不食辛”的说法。根据五脏、五味的相互关系,味苦之物能助心气而制肺气。夏季又是多汗的季节,中医认为此时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同时多食咸味以补心,因咸入肾,补养肾水,肾水上行以敛心火,不致心火过旺。
很多疾病产生和后天脾胃饮食不节有关,不合理饮食,再加上运动少,生活节奏快,情志调节不良,致使疾病产生,比如西医所说的“四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高尿酸,大部分都是吃出来的。
此外建议大家吃一些生姜。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早上三片姜,赛过喝参汤”,都是对生姜功效的经典比喻。夏季暑热,多数人食欲不振,而生姜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还可以帮助防暑。还有“男子不可百日无姜”的说法,适量食生姜对男子性功能的保护和提升很有好处。
夏日炎炎,往往容易让人心烦意躁,心绪不宁。 “静则神藏,躁则神亡”,养神之道贵在“静”,精神情志活动保持淡泊宁静,摒除杂念,内无所蓄,外无所逐。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方论》中讲道 “千般难,不越三条”,即六淫、七情、饮食劳伤。心火过旺,就会煎熬肾水。
夏季日长夜短,起居调养,宜晚睡早起,以顺应自然界的阳盛阴衰。适量午睡,能养阴护阳,使大脑和全身得到放松,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体力。
夏日炎热,腠理开泄,易受风寒湿邪侵袭,睡眠时不宜扇类送风,有空调的房间,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夏季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场地宜选择在河湖水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清新的地方。
适量运动有助于调畅气血、养护阳气。最好选择一些“轻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操等,不宜做过分剧烈的活动,若运动过激,可导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伤阴气,也宜损阳气。运动少的人,经常能扩扩胸、甩手踢腿也有益。
在运动锻炼过程中,出汗过多时,可适当饮用淡盐开水或绿豆盐水汤,切不可饮用大量凉开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否则会引起寒湿痹证、黄汗等多种疾病。
劳宫配涌泉:劳宫穴在手心位置,属手厥阴心包经,重刺激以泻心火。涌泉穴位于足心,属足少阴肾经,擦热可滋阴降火。两穴相配,使心肾相交。
神门配复溜:神门穴位于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属手少阴心经,按压可泻心火,用于心火过旺引起的心烦、失眠、心悸等。复溜穴位于小腿内侧,太溪(足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属足少阴肾经,按压可补肾水,用于肾气不足引起的耳鸣、腰膝酸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