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谈养生|周岱翰:遵循生活规律,尽享人生乐趣
国医大师周岱翰教授已过古稀之年,每周出3次门诊,还要查房、带教、著书、写论文等等,天天连轴转,每次出诊时间长达六七个小时,一般人都难吃消,但周岱翰仍精神奕奕、满面红光、声如洪钟,很多读者都很想知道他的养生秘诀。
起居有常,病安从来
周岱翰称养生就如同六祖禅宗语录所言:“悟得来,担柴挑水,皆是妙道。”也就是说养生并没有什么深奥莫测的法则,就是日常生活要顺应天地阴阳四时变化,起居饮食有规律,就能享受其寿命。
周岱翰常引述《素问·上古天真论》原文:“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他解释说,当代人追求养生方法,可以参照《黄帝内经》这段话,即人所生活的外环境,与人体受生活方式影响的内环境,必须保持动态平衡,才能健康长寿。
由于社会进步和科技发达,人们往往摄入营养过多而不常运动。这种好逸恶劳与肥胖、糖尿病关系密切,后两者的癌发病率亦明显高于正常人。过劳耗神,没有劳逸结合同样会引致癌症。“多运动,爬爬楼梯,跑跑步,对预防癌症会有帮助,”周岱翰说。
除了时常运动之外,协调规律的饮食起居也是预防控制癌症的方法之一。周岱翰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提出“天人和谐”的观点,即人要与一年四季、一日晨昏的节奏同步,要与阴阳刚柔与张弛的状态和谐。正所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但现代人生活没规律,劳逸不结合,过于放纵,耗尽精力,不规律的生活方式就产生各种疾病。这种生活方式对人精神、心理、机体适应能力造成持续刺激,如工作重负、节奏紧张等,造成不和谐,也就会给疾病,乃至癌症以可乘之机。
合理饮食,辨证施膳
用相宜食品治病养病,谓之食养或食疗。对于“民以食为天”的老百姓来说,食疗养生是先民的中华传统和原创文化。周岱翰说,中医药学的学术特色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食疗亦不离其宗,强调要因人因病辨证施膳。此外,所谓食疗,食在先,疗在后;要好吃,愿意吃,才能延续保持治疗作用。
中医临床食养学不单着眼于食物的营养,还着眼于食物的性味。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气、辛甘酸苦咸五味,食物亦不例外。因此,必须根据人体质的寒热虚实进行辨证施食。《神农本草经》曰:“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素问》谓:“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原则就是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中医基本理论进行辨证施食。《黄帝内经》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指明合理营养应以五谷杂粮为主食,配合五畜肉类的补益、水果蔬菜的辅助以充盈各种营养成分,才可能有健壮的体魄。
不少人对食疗存在错误认识,认为中医食疗能替代药物治疗,于是有病不求医、不服药,痴信“食疗能治病”。周岱翰指出这是种错误观念,唐代孙思邈就有“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之说。中医倡导的“杂合而治”食物疗法可以辅助、弥补药物或其他疗法之不足,却不能代替药物之功效。近年国外有因滥用所谓“保健”或“防癌”食物而出现“健康食物痴迷综合征”者,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和机会,乃前车之鉴矣!
食补不如精补,精补不如神补
周岱翰称,“孙思邈《千金要方》谓‘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中医寿命学对鲜活生命的认识‘重神轻器’,人的生命是看不见、不可数、形而上者的精气神和看得见、可数量、形而下者的脏腑形骸在时间和空间的表现。功能、感觉是‘形而上者’、不可数的,而内脏的结构是‘形而下者’,可以用现代医疗手段检查清楚。而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对这种看不到的功能状态的调养,也即古人崇尚的‘神调’。”
现代社会物质的大量丰富撩起人们更多的欲望,离古人提倡的“清心寡欲”“无心得大还”的境界越来越远。周岱翰指出,其实,有适当的欲望和更多的追求本非坏事,但若太过不切实甚至是不当强求,就要及时反省了。因为多欲易伤身,这时就不是药补或食补力所能及的了,而该适当地卸下精神包袱,养精蓄锐,少做些无谓虚耗精力和心神的事,对于多数生活早已超温饱和小康,但工作压力相对较大的都市人来说,可能比吃什么大补的药食都更为重要。
他认为人活着最重要的是要有感恩和自强的信念,感恩是文明社会人性的光辉,感恩父母、祖先和国家,易经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则确立自己努力的方向,贡献社会,精彩人生。对生活,对工作,不要过于计较,不要总为个人私利打小算盘。他说:“对我而言,只要尽心尽力为病人着想,病人信任和托付我,就感到心情愉快,精神满足,自然就不会累了。”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清代医家程国彭的养生忠告:“食补不如精补,精补不如神补。”
工作之余,每天晚上周岱翰都会看书、看报、写文章。他说,医学知识和信息海量发展,每一年就有规范和指南的更新,因此要不停地学习,不能吃老本。除了医学之外,他还关注政治、时事、经济、技术等多领域,这让他与时俱进,并保持敏锐的思维。
摒弃误区,乐享人生
日常生活中,一些养生误区却成为老百姓津津乐道的法则。对此,周岱翰称养生无需生搬硬套,有病正确对待,有事努力克服,日常按自己情况来做。
误区一:“不该吃的东西”坚决不吃。周岱翰说,病人就诊时常会对我说,很想吃某样食物,不知道能不能吃?或者什么时候才能吃?我会对他们开玩笑说,那东西又不是毒药,吃一点又何妨?其实,不同的人吃东西有不同的口味,如有人偏爱咸,太淡了他一点也不想吃。如果他患了高血压,为他身体着想他应该吃淡,但他可能什么都吃不下去,没了胃口,营养跟不上,身体还更差,还不如就让他吃咸点,“只要总量控制,不会有大问题的。”周岱翰说。
误区二:熬夜最伤阴,坚决制止。中医认为熬夜伤阴,因此提倡要早睡早起。周岱翰说,古人的养生之道也不能生搬硬套。“我有时也会文思聚来时写作至半夜,虽然较疲劳,但写完之后有种满足感,精神也为之振奋,像这样偶尔而为之,对身体不会有什么大碍,我觉得也不违背‘不妄作劳’之道。”
误区三:严格控制体重,刻不容缓。周岱翰认为肥胖的确可引起多种疾病,但有些人天生就体形偏胖,只要在可控范围内,不必刻意去追求在短时间内减肥,如禁食、偏食及不恰当的“辟谷”等。因为这样做的结果常常会损害到脏器功能,使体质变差。另外,为了瘦下去,许多人原先爱吃的东西也不敢吃了,生活质量也变差了。美国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长寿的并不都是瘦子,相反,有超过一半的长寿者都偏胖。
周岱翰认为,要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必须破除迷信,践行良好的生活方式。为此,我们一是要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加强科学知识的普及;二是健全法规、法制,打击“假中医”等江湖术士,规范媒体广告;三是保护环境,减少化学公害;四是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健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