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好兵张光付:把雷锋精神广播在祖国大地上

睢阳卫生计生


  

武警辽宁省总队抚顺支队执勤二大队执勤五中队一排排长张光付点赞“奋斗新时代 出彩新青年”。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尚君摄

  作为一名军人,他踏实努力、刻苦钻研,是拥有过硬军事素质的特战尖兵和本职岗位上的“多面手”。作为一个“大写的人”,他相助鳏寡老人、解囊贫困学子、勇救落水儿童、扑救麦田大火……十几年如一日地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雷锋精神,彰显新时代军人的担当和卓越风采。

  面对褒奖或质疑,他始终风淡云轻:“我做的这些,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我只是看不得别人有难处”,“只要有人的地方就需要雷锋精神,我要坚持自己的初心,当好雷锋精神的传人、雷锋精神的种子”。

  手握锄头的军事尖兵

  和许多男孩子一样,现任武警辽宁省总队抚顺支队执勤二大队执勤五中队一排排长的张光付,从小就对军队十分向往。十八岁那年,他从家乡邓州入伍,如愿成为一名士兵。

  不抛弃、不放弃——从入伍的第一天开始,张光付就把这句话当作了自己的人生信条。在军中,除了完成每日常规的训练任务之外,他常常给自己加练。

  每天比别人多跑五公里,每个战术动作比别人多练两三遍,就连午休时间,他也主动跑到操场上训练:100次俯卧撑、100次仰卧起坐、100次推砖、跑步、单双杠……

  东北的严冬,天气酷寒,地面冷硬,训练战术时,无数次的匍匐前进,他的膝盖、手肘和腿都磨破了,但从未想过放弃。

  

张光付(前排左一)在训练中。通讯员 裴晓伟摄

  日复一日的不懈努力让张光付拥有了良好的军事素质。重装十公斤的五公里越野,他只用十几分钟就能跑完全程,比其他战士平均快五分钟以上;和战友一起代表支队参加总队搏击大比武时,获得团体第三名的好成绩。

  作为单兵素质在全支队都数一数二的训练尖兵,他在2007年升为士官,随后担任特勤排副班长。

  就在刚刚转改为士官不久,张光付由机动中队调到生产中队。从训练一线到种菜、养猪,张光付坦言,自己心里当时不是没有落差的,但他并没有因此抱怨或气馁:“领导既然这么信任我,给我安排这个任务,我一定要把这项工作给完成好”。

  面对几乎从未接触过的领域,他从零开始学起,不仅掌握了种养殖技术,把100多亩农田、果园、菜地,4亩鱼塘和猪、羊、鸡、鸭等大量家禽打理得井井有条,还成为了个中能手,就连许多驻地的群众都慕名前来请教种养技术。

 

 张光付(右)在照顾生产中队的蔬菜大棚。通讯员 裴晓伟摄

  在生产中队近三年的时间里,张光付从未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中队里没有训练器材,他就自费购买沙袋、拳击手套等器材,自学电焊制作单双杠。每天结束本职工作后,他都要训练上几个小时。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0年底,全支队选拔新训骨干,张光付凭借过硬的军事素质和丰富的带兵经验脱颖而出,被选调为新训班长,随后重新回到机动中队,从此以后还多了个“许三多”的名号。

  秉持着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所有人证明,即使手握锄头,他也依然是一名出色的军人。

  新时代的“雷锋传人”

  上世纪七十年代,出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需要,张光付的祖父带着一家人从湖北丹江口迁移到现居地河南邓州。由于水土不服,祖父和祖母开始患病,然而孩子们又都年幼,家境十分困难。

  在这种艰难的状况下,当地的乡亲们不仅热心地帮助他们搭建房屋,还在自己缺衣少食的情况下给他们送米送面,接济吃食。

  乡亲们无私的帮助不仅让他们渡过了难关,也让这一家人常怀感恩之心。“从小家里人就教导我长大后一定要走正道、做好人,回报以前帮助过我们的人、回报社会”,在这种言传身教下长大的张光付自小就有意识地去帮助他人,养成了助人为乐的品格。

  十岁那年,在河边捉鱼的张光付看到村民韩耀先一家人冒着雨在地里拔花生,赶紧叫上七八个小伙伴一起帮忙,从中午12点多一直到天黑,终于拔完了地里所有的花生。虽然又脏又累,但张光付却感到十分高兴。

  

张光付(右)帮助村民在地里劳作。通讯员 裴晓伟摄

  从小在拥有“中国雷锋第一城”之称的邓州成长,18岁又开始到“雷锋第二故乡”——辽宁抚顺从军,张光付说,自己与雷锋有缘,“雷锋是个兵,我也是个兵,我就是要做像雷锋那样的好兵”。

  张光付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军13年来,他始终把“雷锋精神”作为道德品行、做人做事的坐标航向和价值追求。

  十年如一日地照顾孤寡老人申家福,帮扶患有脑血栓的特困户霍家林,资助家境困难的大学生韩志……从寒门学子到孤寡老人,从困难群众到残病人士,多年来,张光付用自己无悔的付出,为无数人带去了爱的温暖。

  

张光付(左)看望困难群众。通讯员 裴晓伟摄

  不仅帮助身边的人,张光付走到哪里都把爱心带到哪里。回乡探亲时恰遇麦田失火的他冲进火海,帮助扑灭大火、转移群众;路遇落水儿童,他毫不犹豫地跳入冰冷刺骨的河水中将人救出;雅安、鲁甸等地发生地震后,他第一时间向灾区捐款捐物,并利用暑假时间深入雅安灾区困难群众家中走访慰问,将十多个孩子列为长期帮扶对象;在电视上看到贵州省某小学留守儿童的贫困生活后,他以“普通士兵”的名义汇款资助;在武警北京警官学院学习时,他利用休息时间义务为战友补鞋2600余双……

  十多年来,张光付的爱心足迹遍布20多个省市,帮助群众及官兵1600余人,捐款30万余元。

  为了帮助更多的人,他几乎把所有的津贴都用在了帮扶对象身上,至今仍精准帮扶9户特困家庭、21名困难学子,每月雷打不动地捐出善款4000元。

  

张光付(中)和孩子们在一起。通讯员 裴晓伟摄

  在张光付的感召和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学雷锋、做好事的队伍中。2013年,战友们以其名字命名,成立了“光付之光爱心团队”,目前已有500多人加入其中,与他一起奉献爱心、传递温暖。

  “我觉得雷锋精神是一种大爱精神,是我们的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一种精神,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效仿和学习的一种精神。”张光付说,“作为新时代的官兵,一定要担负起强国使命。我会继续走好今后的每一步,努力成为一名无愧于新时代的优秀青年,在平凡的岗位上彰显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不忘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做雷锋精神的种子,把雷锋精神广播在祖国大地上”。(中国青年网记者 叶婉莹)

责任编辑: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