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食安周即将到来,关于食品安全风险治理这些要了解!
无籽葡萄蘸了避孕药系谣言
榴莲与牛奶同吃致死属虚构
西瓜与桃同吃会中毒没有科学依据
……
这是中国健康传媒集团
食品药品舆情监测中心
《食药舆情》周报
近期针对夏季可能出现的水果类谣言
进行的“预防式辟谣”
从去年开始,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加强了对食品领域热点问题的研判,与网信等部门建立了谣言治理联动机制,预判谣言炒作热点,把握关键节点和重要环节,大力开展“预防式辟谣”,让真相跑在谣言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业内专家指出,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治理工作已初具成效,正在由“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但仍存在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亟待进一步强化政府、行业、科技界、企业、媒体和消费者之间的共治,合力推动食品安全治理工作深入开展。
食品安全形势稳定向好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表示:“近年来,在食品界的共同努力下,相关食品安全舆情热点密度减少、热度降低,食品安全态势整体稳中向好。”
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公布的“2017年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情况”显示,2017年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在全国范围内共组织食品抽检23.33万批次样品,总体平均抽检合格率为97.6%,比2016年提高0.8个百分点。抽检结果显示,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状况持续稳中向好。具体表现在四大方面:大宗消费食品整体合格率保持高位;大型生产经营企业样品抽检合格率持续提升;婴幼儿配方食品合格率又有提高;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逐步减少,其中相关部门已连续9年未在婴幼儿配方乳粉中检出“三聚氰胺”,也连续4年未在蛋制品中检出“苏丹红”。
据了解,近年来,我国卫生部门坚持发挥风险监测、风险评估对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科学支撑作用,加强与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学术团体和技术机构的沟通与合作。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制定、公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224项,涉及食品安全与营养指标近2万项,基本覆盖日常消费的食品品种。
我国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也日益完善。据介绍,目前,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普遍推行了良好操作规范,5000多家食品企业建立了诚信管理体系,其中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更是实现了产品100%可追溯。
由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
“近年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风险交流体系形成有效的科学积累,促使政府部门对食品安全的管理从以危机应对为特征的‘热点解析’转向以风险预防为特征的‘预警提示’,这种变化体现了我国对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管理更加主动、从容,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机制也更加顺畅。”孟素荷说。
针对治理难度最大的网络食品谣言,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成功地打出“组合拳”,取得明显效果:加大信息主动发布力度,2017年共发布辟谣信息85条次,及时准确地澄清了谣言;建立了涵盖国家、省、市、县四级的3960余个食品药品监管系统的微信号、头条号的新媒体传播矩阵;建立的食品药品辟谣数据库已收录3万余条次数据,可对“旧谣重炒”类谣言实现24小时内快速批驳。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指出,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管理能力提升主要体现在“实力提升、监管到位、共治显效”方面:社会共治格局基本形成,政府监管、行业自律、消费者维权、社会监督有效运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显著提升,初步形成以国家监测机构为龙头,逐步向省、市、县各级延伸的完整监测体系;食品安全数据库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目前已经形成了全国联网的食品安全数据库体系;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交流(含食品安全科普)效果明显。
共治共享提升治理效能
虽然我国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已取得不少成绩,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仍有待进一步提升。“‘信息不对称’是导致这方面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主要表现为:监管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监管者和被监管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食品企业和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食品安全规制中,各主体如食品生产经营者、监管者、消费者、科学工作者、媒体等与各层面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亟待引起高度重视。”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陈君石表示。
陈君石认为,“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破解之道在于政府、企业、社会“科学共治”。即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公开机制,确保监管机构、社会组织、消费者等主体掌握食品安全的数据、信息,且逐步将信息公开法治化、制度化和常态化;健全食品行业信用评价机制,通过社会信用、信誉机制来遏制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机会主义倾向;培育食品安全信息公开第三方力量,强化第三方主体参与评估机制;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科学认知水平。
“科学共治”离不开科技的力量。“应认识到科普强大的‘防御’功能,传递正确、科学的信息,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孟素荷表示,目前,科研院校、行业企业、新闻媒体等都提高了对科普工作的关注度。例如,浙江大学已把科普工作纳入工作评价指标;多家知名食品企业建立了“全国食品科普教育基地”;媒体界逐渐形成主流媒体与网络媒体相辅相成的辟谣“生力军”,仅腾讯在2017年就已发布辟谣文章1411篇。
文/《中国医药报》记者 宿志红
图/网络
新媒体编辑:郭厚杰
统筹策划: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