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入二伏,除了吃面之外,还有哪些养生之道
今天进入二伏天,伏日宜吃面,北方有句俚语,叫做“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伏日吃面,这一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上说,何晏在“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人们才知何晏肌肤洁白不是涂粉掩饰,而是自然白。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
为什么在大热天的二伏天吃热面?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
五月是恶月,六月亦沾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这是迷信说法。用新小麦磨成面粉煮汤吃,吃后出一身汗,新粮营养丰富,发汗可以驱病,六月食汤饼是有科学道理的。
伏天除了喝热汤面,还可以吃过水面。将煮好的面条用凉水过出,拌上蒜泥,浇上卤子,不仅刺激食欲,而且“败心火”。
暑天吃面还可以使人更加清醒,注意力集中,因为它能缓慢地、有规律地向大脑输送葡萄糖。
南方地区吃鸡、吃狗
伏日,作为民间节令,流传两千余年,至今小编所在的长沙,居民也无不重视。中药店皆从起伏日起在店外设摊义送中药凉茶。伏日到时,更沿袭西周即有旧俗,屠狗宰鸡,以禳热毒。
《史记·秦本纪》载,德公二年(前675年),初伏,以狗御蛊。古时历代注家,多发现起伏这一食俗,纷纷引前人之语加注释。认为伏的涵义是,“隐藏,避盛暑也。”之所以杀狗,就为“避暑气,禳热毒”。
在长沙地区,流传依袭,至今仍尊从在三个伏日的节令习俗,并演化出在起头伏、二伏之时食鸡食狗之俗,称伏鸡、伏狗,更讲究的更衍化出“头伏鸡、二伏狗、三伏脚鱼红枣肚”的食俗,吃的都是有滋补作用,且在性质上呈阳性特征的食物。
头伏吃鸡,鸡用叫鸡(雄鸡),俗话称:“起伏呷只鸡,一年好身体”。头伏、二伏、三伏均可吃鸡。烹饪之法,或以路边荆煎水炖食,或径以老姜炒食,炒食时老姜竟可达半斤。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姜之药效,向为国人信服,故起伏日,很多地区有晒伏姜风俗。治疗老寒胃,伤风咳嗽等有奇效。其实除了伏姜,利用炎天暑热,亦多在烈日之下晒制白辣椒、干辣椒、干豆角等各类夏季干菜之俗,一方面是此季瓜果豆荚类蔬菜丰盛,另一方面是阳光起伏时节特别充足,居民之勤俭习劳、善于调理生活于此亦见一斑。
中医特色疗法,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
“冬病夏治”是根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利用夏季人体阳气最旺盛之际,治疗某些属于虚性、寒性的疾病,最大限度地以阳克寒,达到标本兼治、预防保健的作用。
呼吸内科常见的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反复感冒等均属于冬病范畴。
冬病夏治最常用的治疗方法:
中药穴位贴敷+内服药物对症治疗。
中药配方:
白芥子: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止痛
甘遂:泻水逐肿,消肿散结
延胡索:活血散瘀,理气止痛
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
麻黄: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共研末,调匀贴敷特定穴位。
加服用银黄清肺胶囊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疗效好!
银黄清肺胶囊如何发挥“冬病夏治”之功效
银黄清肺胶囊组方独特,配伍全面,整体调节肺部功能,为冬病夏治之佳品。方中君药麻黄味苦性温,入肺、膀胱经。善长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为治喘之要药,通过麻黄宣通肺经,而肺主皮毛(是指皮肤和附着于皮肤的汗腺、毫毛等组织的合称)使身体内风、寒、湿邪外出,是内病外治,治病求本的根本之法。同时配伍杏仁、石菖蒲等味辛温之品,利用三伏天发热气候,通过使用温阳、平喘的药物,从而对肺、脾、肾等脏腑功能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达到祛寒、逐痰、补肺健脾、益肾平喘,增强机体免疫的功能。
组方科学合理,寒热并用,宣敛兼顾,选择夏季用药,人体阳气得天阳相助,有利于激发经脉之气,辛香、逐痰、解毒散结之药共同作用,达到温阳利气、祛散伏痰、调整机体免疫功能和内在平衡,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预防和减少慢性呼吸道疾病在冬季的发作,从而发挥防病治病的作用,因此本方充分体现了急可治标、缓可治本、未病先防、冬病夏治等独特的中医药防病治病理论。
冬病夏治特定穴位的定位及功能主治:
1. 天突: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主治:气喘,咳嗽,暴喑,咽喉肿痛等。
2. 膻中: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主治:咳嗽,气喘,胸痹心痛,心悸,呃逆,乳腺炎等。
3. 风门(双):在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约2厘米处)。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项强,胸背痛等。灸法:艾条温灸10-15分钟。
4. 肺俞(双):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约2厘米处)。主治:咳嗽,气喘,吐血,骨蒸,潮热,盗汗,鼻塞等。利用穴道指压疗法止痰。
5. 列缺(双):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法:以左右两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押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上,当食指尖到达之凹陷处取穴。主治:伤风外感,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头痛项强,齿痛,遗尿,小便热等。
6. 大椎: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热病,咳嗽,喘逆等。防治感冒:在大椎处刮痧(要刮出痧点)或拔火罐(留罐十分钟,如有咳嗽可在双侧肺俞加拔火罐)
7. 膏肓:位于背部,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主治疾病:咳嗽,气喘,肺痨等。常灸此穴有强身保健。
8. 中府:位于胸部,横平第1肋间隙,锁骨下窝外侧,前正中线旁开6寸。主治:咳嗽,气喘,胸满痛等肺部病证。
9. 孔最: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主治:咳嗽,气喘,咯血,咽痛等。
10. 鱼际:位于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主治肺系热性病证等。可用按法,揉法,点法等手法。
11. 行间:位于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功能:清泻肝火,疏肝理气。
12. 丰隆: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八寸,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主治:咳嗽痰多等痰饮病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