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补土|天仙下凡,滋补佳品——乌鸡

广东省中医院

 



脾胃好,百病少;好脾胃,食疗养。自然的产物是最适合脾胃的“补品”,草木虫鱼,瓜果菜蔬,无分贵贱,皆可成为有益于脾胃的“本草”。善用生活中唾手可得的材料,活学活用,当自己的“调养师”。

医学指导: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广东省中医院岭南补土学术流派学术带头人  卢传坚  教授



乌鸡是我国特有的药用家禽,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据传乌鸡是两位仙女被妖风卷入炼丹池,忍受烈焰锻炼,皮肉、内脏、骨头俱被烧得焦黑,丹药出炉时,两位仙女华成一对白凤乌鸡,为防止妖魔再次兴风作浪,仙子留在人间,为百姓祛病除邪,造福后世,所以被叫“神鸟”。而泰和乌鸡则是乌鸡中的珍品,当年日本攻下南昌,轰炸泰和,泰和乌鸡几乎绝种,科学家为保护泰和乌鸡,乔装在当地散户饲养,保留了这个珍贵鸡种。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为保护泰和原种乌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及财力,现泰和乌鸡闻名国内。乌鸡素有“滋补胜甲鱼,养伤赛白鸽,养颜如珍珠”的美誉。


本草功效

据《本草纲目》记载:“乌骨鸡,有白毛乌骨者,黑毛乌骨者,斑毛乌骨者,有骨、肉俱乌者,肉白骨乌者;但观鸡舌黑着,则骨肉俱乌,入药更良”。结合《本草纲目》与《本草备要》对其功效描述,乌鸡甘平无毒,鸡属木类,骨黑属水,得水木之精气,所以能补益肝肾,益助阳气,退虚热,补血虚。

乌鸡作为药材进行使用的代表作当为乌鸡白凤丸,乌鸡白凤丸通过各种药材搭配,让乌鸡的功用得以彰显,而乌鸡作为药材使用的首创者为三国时期的华佗。当年华佗的母亲得了重病,由亲戚陪同来到徐州,想在临死前见自己儿子一面。华佗心中愧疚,他含着泪,帮母亲详细诊察,脉象沉迟无力,生命危在旦夕,华佗给母亲熬了人参汤,虽然情况有所好转,但是病情危重,无法逆转这个局面。华母就想回到家乡度过人生的最后时光,临行前,华佗叮嘱护送亲戚:“我准备了人参汤和急救药,路上代茶饮用,可防中途故去,我随后就赶回家乡”。送走了华母,华佗也把徐州事情处理妥当,就快马加鞭回到家乡,推开家门,所见情景让他大吃一惊:华母不但没有去世,反而气色大有改善,还能坐着跟人交谈。华佗喜出望外,问照顾他母亲的亲戚,亲戚说到:“我们回家路上,晚上经过一个小庄上,庄上只有九户人家,晚饭时,我从一户人家买了一只公鸡熬汤,把您开的药与鸡汤混在一起,让老人家喝了。第二天早上,老人家感觉好了不少,就把剩下的汤全喝了。回到家,老人家的病情就好转了”。华佗问到:“你买的是什么样的鸡?”亲戚回答:“那只鸡白毛、凤头,皮肉都是黑的,当地人称为乌鸡”。华佗想应该是乌鸡起了主要作用,他又买了几只乌鸡,按照原来方法继续煮给华母饮用,不久华母的病彻底康复了。


细解本草

女子“以血为本,以气为用”,血当中又以肝血为重,气当中又以肾气为先,乌鸡甘平无毒,鸡属木类,骨黑属水,得水木之精气,根据五行相生论,水能生木,木能生火。黑色属水,入肾,肾具有封藏全身气血的作用,是人体精华聚集之处,但是精气需要为人体使用,必须借助木气的生发作用。鸡属于木类,通于肝,能调动肾中的精华,化生为气血,为人体所用,所以具有补益肝肾的功效。木能生火,火能生心,心能生血,所以乌鸡能治疗一切肝肾不足及血分亏虚状态,多用于治疗消渴及噤口痢,以及胸胁腕腹绞痛,益产后虚弱、崩中带下等。

活用本草

粤菜的特色是“取之自然,烹之自由,食之自在”,而粤菜由广府菜、潮州菜客家菜等组成,而乌鸡汤是广府菜的代表,广府地区使用乌鸡的方法多样,与西洋参炖,可以补益气阴,又可以增强乌鸡补益气血的作用;与阿胶黄精桂圆红枣、枸杞、桑葚同煮,增强补益肝肾阴精的作用。要注意,乌鸡对于实热证或外感发热病人是不适宜使用的。


虫草花乌鸡汤

材料:乌鸡半只,虫草花30g,客家娘酒半小杯,蜜枣5个,桂圆5个,生姜、枸杞、盐少许。

做法:乌鸡切块,入开水汆烫后,捞出洗干净,把乌鸡、蜜枣、桂圆、生姜、枸杞、虫草花放入瓦锅中,加水超过材料1-2个手指节,大火煮至水滚,继续煮5-10分钟后,转小火盖上盖子,慢炖1小时后加入客家娘酒,继续慢炖30分钟至1个小时,加盐调味即可。

 点击“阅读原文”,浏览补土论坛,还可获取更多资讯哦~

专家介绍

卢 传 坚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医大师禤国维教授弟子,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国家级人才培养对象,广东省中医院岭南补土学术流派学术带头人,银屑病临床与基础研究创新团队负责人。现任广东省中医院、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免疫学分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免疫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银屑病专委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皮肤性病分会银屑病学组副组长,广东省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标准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标准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组织生物样本库分会中医药学组组长等职务。

主持并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多项;主编出版专著20部(英文专著6部);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SCI收录60多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和软件著作权共9项,国家中药新药临床批件1项,中药新药研发成功转让2项,获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共12项。曾荣获“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首届杰出女中医师"、“中国女医师协会五洲女子科技奖”、“南粤巾帼创新十杰”、“广东省三八红旗手标兵”等称号。


供稿:广东省中医院岭南补土流派

图片源自网络

编辑:朱海媚    责编:宋莉萍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