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艾灸,大作用,教你一招改善脾胃虚寒体质

青州市中医院

艾灸是一种神奇的治病保健手法,其文化源远流长,早在中国西周之前,人们就发现了艾灸具有治病及保健的作用特性。艾灸是由医学发展过来的,结合现代医学,我们已逐渐发展为一种操作简单、效果好、患者接受度高的养生方式。“灸”从字面上来看,上面是久下面是火,有长时间用火烤的意思。古书上记载艾灸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去湿逐寒、消肿散结等功效。


秋冬将至,随着天气渐冷,很多人会怕冷,有很多中老年人出现身体怕冷的症状,以胃脘部为主,这是阳气不足的典型表现。阳气不足,体内产生的热量不够,阳气不够了,自然就会出现胃部怕冷现象,久之则出现胃痛腹泻消化不良等表现。

老人们常说“人活一口气”,其实这口“气”来自于—脾胃!只要脾胃好,还有胃口,能吃下去东西,那么生命就还能继续维持下去。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皆健,身体则安。明代中医学家张景岳曰:“三焦痛症因寒者十居八九”。他认为,寒则凝、温则通,胃脘痛虚寒证为多,治疗宜温通调补。

  

艾灸是由艾绒所组成的,原材料是艾草,其色泽灰白,柔软如绒,易燃而不起火焰,气味芳香,适合灸用,粗者多用于温针或制作艾条,细者多用于制作艾炷。《诗经.采葛》:“彼采艾兮”,西汉毛亨和毛莨注释:“艾所以疗疾”,艾灸会有特殊的香味,可以起到镇静安神的效果,且一般在熏艾的时候都会选择卧位,可以在熏艾的同时稍作休息,聚养精神。艾灸可以对抗寒症,有通经活络、散寒止痛之功效,是秋冬季脾胃虚寒体质患者重要的保养方式之一,艾灸的温热可以消除秋天的寒气,让身体温暖,同时促进血液的循环,抵御即将到来的冬季的寒气。下面久介绍几个适宜艾灸的常见穴位:


 
足三里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有健脾和胃、补益正气、止痛之功效。取穴时,由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1横指,该处即是,为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四总穴歌》云:“肚腹三里留”;《针灸大成》云:“主胃中寒,心腹胀满,肠鸣,脏气虚惫,真气不足,腹痛食不下,大便不通”,凡是肚腹部位的问题都可用足三里这个穴位治疗。经常按摩该穴,对于抗衰老延年益寿大有裨益。艾灸本身的作用是温经通络,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足三里又是“四大补穴”之一,有补益的作用,所以艾灸完足三里以后,应该是局部有酸胀感,身体觉得很舒服。


 
中脘

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针灸甲乙经》:“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取之可通调腑气、和胃止痛,可治疗胃痛、恶心、腹胀等。艾灸中脘穴后能使胃的蠕动增强,幽门立即开放,胃下缘轻度提高,空肠黏膜皱襞增深、肠动力增强。艾灸中有利于提高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强人的抵抗力。适宜艾条灸15-30分钟。


 
天枢穴

天枢是大肠之募穴,是阳明脉气所发,主疏调肠腑、理气行滞、消食,是腹部要穴。大量实验和临床验证,艾灸天枢穴对于改善肠腑功能,消除或减轻肠道功能失常而导致的各种证候,具有显著的功效,艾灸天枢穴,能促进消化,增强肠道蠕动,和体内废物排泄的速度,两侧同时艾灸,距离2-3cm,每次艾灸30min


 
关元穴

又称“丹田”,位于脐下三寸处,将手放在脐下,四横指处即是关元穴。古人将关元称为“人身元阴元阳交关之处”,老子则称之为“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中医认为,关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的功效,凡元气亏损均可使用。脾胃为后天之本,通过艾灸关元穴可以补先天以养后天。将艾条(长15cm、宽4cm)的一端点燃后,艾条距离皮肤2-3厘米,使局部有温热感不灼痛为度,每次30min

 

 
气海穴

该穴位于人体的下腹部,直线连结肚脐与耻骨上方,脐中下1.5寸,它是小肠经的募穴,可调理一身之气。中国传统养生经验认为,按摩气海穴能使百体皆温,脏腑皆润,补肾虚、益元气,关系全身性命。在临床中,对于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体质虚弱的患者,临床中常常采用艾灸气海的方法加以治疗。《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将艾条点燃后,在距气海穴约3cm处施灸,如局部有温热舒适感觉,即固定不动,可随热感而随时调整距离。每次灸10~15分钟

艾灸调理脾胃虚寒的效果是很好的,但是因为体质不同,每个人艾灸的穴位还是有差异的,一般情况您可以自己在家里面做保健灸。选择温和灸法,每日1次,以感觉温热、舒适、不烫为度,10次一个疗程。



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