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杂谈】爱书·读书·藏书

温宿县人民医院

   

我喜欢买书和藏书,因为书就像粮食和衣服一样,是生活中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我喜欢买书和藏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少年时代。我十二岁时离开父母,回陕西老家读书,借住在舅舅家上学。

  舅舅当过老师,读书面宽,知识比较渊博,特别喜欢古典文学,有一肚子的古代英雄人物的故事。冬天夜长,临睡前,他就给我们讲一段古书的故事。听故事的时间长了,就产生了一个想法,那就是买一套自己喜欢的小人书,再读一遍。于是用父亲寄的零钱买小人书。我记得当年买过《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岳飞传》、《隋唐演义》、《薛仁贵征东》、《薛刚反唐》等上百册小人书。小人书价格便宜,一本一角八分钱,3元钱就可以买十几本小人书,日积月累,几年下来,就囤积了几箱子书。我还给书包上书皮,防止被磨破。读完这些小人书,使我在童年时代就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做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不仅需要强壮的身体、高超的武艺、博大的胸怀、聪明和智慧,还需要忠厚待友,说话算数,言出必行,还需要能团结周围的人,启用有才能的人。

  随着年龄长大,我开始不满足阅读小人书了,而是把父亲寄来的钱积攒起来,买古典文学书籍。一套《三国演义》一元八角,两个月去一次新华书店,买喜爱的古典文学名著,不知不觉买了十几套书。

    父母工资不高,两个人加起来,月收入不足100元,每月除了寄给我们生活费外,另外寄3元钱,的确不容易。可以说这几块钱也是他们从牙缝里省出来的。所以我从不乱花一分钱,把钱用在刀刃上,买学习用品或是书籍,书来得不容易,所以我养成了爱书的习惯。记得为了找到一张包书的牛皮纸,经常跑到田头,向村上的爷爷和奶奶恳求:请他们把装过化肥的牛皮纸袋,留给我包书皮用。他们听我是包书,便爽快地答应了。我拿回家,擦拭干净这些牛皮纸,比照着书本的大小,裁剪成书皮,给新书“穿衣”,然后找两块砖压住书的四角,书就有样子,四棱四角,就像人一样,穿戴整整齐齐。每次读书之前,我洗净手,坐端正,才打开书本阅读。读到停顿之处,就夹一张纸条,从不折叠书页,以防损害书页。所以我读过的书,就像新买的书一样,页面干干

净净。

  

后来我回到新疆,这些书便送给了舅舅的孩子。回到新疆后,父亲给我的零用钱多了,买书的条件好了,每月给五元钱,逢到星期天,做完作业,第一件事情,就是去书店文学书柜浏览新书,五年下来,就拥有了第一批藏书。父亲见我爱书,特意买了一个木箱子,让我存书。到了夏天,我就打开箱子,取出书放在荫凉处晾一晾,以免书受潮发霉。

    好的习惯终身受用。我参加工作时,每月工资30元,大部分工资都是用来买书,每去一趟书店,就抱回一摞书。到我结婚成家时,已经拥有满满一书柜书籍。后来工资增加了,经济条件好了,别的习惯丢掉了不少,但买书的习惯却日渐浓厚。星期天做完家务,带着儿子逛书店,选书和买书。有些书买回家,没有时间阅读,只好摆在书架当了“展品”,可工作累了,心情烦躁了,就会不由自主地走到书柜前,翻阅新书,看一看目录,就感到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情绪马上好了,甚至调动了写作激情,觉得不写一点什么,就对不起“朋友”。我有时候在想,好的书籍是精神产品,是不会说话的朋友,也是最忠实的朋友,时常与这些朋友打打交道,做一做交流,就会少一份俗气和浮躁,多一份内敛和沉静;就会少一份浪费和无聊,多一份爱好和执著。

现在进入了电子时代,阅读纸书的读者少了,但我不改初衷,仍然保持着阅读纸质书籍的习惯,因为阅读纸质书籍,可以停顿下来思考,可以坐在写字桌前摘抄,可以在行间勾勾画画,可以写眉批……所以我不会跟着潮流走,跟着感觉走,忘记自己,丢掉传统,而是守着自己的“阵地”,买书和阅读书籍,在阅读中提升自己,净化心灵,享受读书带给我的一种乐趣。(唐胜凯)


 执行主编:唐胜凯    责任编审:康丽娟     技术编辑:任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