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心律失常诊治进展研讨会暨中国房颤中心规范化建设研讨会举行
林英忠院长在开幕式上致辞指出,目前心律失常的诊治及健康管理极为重要,也是基层患者救治的瓶颈,此次大会以心律失常、心脏电生理研究进展为主题,全面探讨心律失常诊疗理念和方法的更新。此次大会异彩纷呈,为与会者呈上了一席丰富的学术盛宴,北京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郭继鸿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彭健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吴林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卢喜烈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林吉进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余再新教授、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常栋教授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高秀芳教授等分别在会上作了精彩的学术演讲。
21日下午,对基层医院医生开展了心电基础知识培训,我院心血管内科胡昌兴教授等广西知名专家就心电图基本知识进行精彩讲解,培训内容包括ST段抬高电生理机制及鉴别诊断、急性栓塞心电图、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及起搏器常见故障处理,授课内容通俗易懂,深受基层医师好评。
22日上午,区内外专家就心律失常新进展进行了精彩讲座。北京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郭继鸿教授就“2018心电学研究进展”作了发言,从无创三维标测、室速积分法和贝叶综合征等方面介绍了心电学的最新进展,并详细阐述了室速的体表无创消融,指出心律失常的根治性治疗从有创导管消融进入到体表无创治疗的时代。南方医科大学彭健教授讲解了“乳头肌室性心律失常再认识”,指出早在2000年前后就相继报道乳头肌和室性心律失常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并从乳头肌解剖、乳头肌室早的体表心电图特点方面说明,详述了左心室后乳头肌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及导管消融特点。我院覃绍明教授带来了“量化消融在房颤精准治疗中的价值”,指出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全世界发病人数约为3300万人,其中中国约有1000万房颤患者。导管消融作为IA类建议用于药物治疗不敏感或不耐受的症状性、阵发房颤患者,而肺静脉隔离是目前房颤消融的基石。由于技术的进步,消融时的参数也比以往更多,考虑到手术自身的风险、消融损伤难以评估以及消融过程难以回顾,近年来“量化消融”的概念被提出。主要包含功率、压力与贴靠稳定性的变化,精确定位消融位置,根据不同心肌厚度,设置优化的消融参数。量化消融常常采用SmartTouch导管,另外Vistag平台也为评价导管贴靠和消融效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通过量化消融提供的客观消融参数,可以了解到真实的消融效果。记录消融连续性的Grid和评估压力稳定性的FOT功能,均为术者提供了指导意义。此外,吴林教授、余再新教授、常栋教授、高秀芳教授等分别就室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新进展与评价、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心律失常的个体化治疗、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管理及临床意义及抗凝药物临床应用中并发症的预防与管理进行了精彩讲解,内容深入浅出,深受与会者好评。
23日进行了中国房颤中心规范化建设培训。作为区域医疗中心,我院积极响应中国房颤中心号召,支持并敦促本院及区内各医疗机构房颤中心的建设,为使房颤中心建设的顺利开展,我院心血管内科积极承办此次培训,培训对象为区内外各房颤中心建设单位。会议邀请房颤中心建设总部唐艳红秘书长,就中国房颤中心建设的目前进展和工作规划进行详细介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高秀芳教授、上海长征医院汤晔华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曹威教授分别带来了数据库平台在房颤中心建设的意义、MDT联合抗凝门诊建设的分享及联动下级医院推动房颤中心建设的专题汇报,同时各代表医院就临床中遇到的精彩病例进行分享。通过本次培训,极大地推动了广西地区房颤中心规范化建设的进展,提高了广西各医院房颤的诊治水平,最终造福广大房颤患者。
此次会议给广西心血管同道带来许多学术碰撞和启迪,并且提供了很多学习的机会,希望此次会议成为大家共享科研成果、交流心得体会的学术平台,期待来年再次相聚南宁。
文稿编发:宣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