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华:中国应对“韬光养晦”进行反思
陈中华:中国应对“韬光养晦”进行反思
韬光养晦是行不通的,你在发展别人也在发展,别人不可能停止发展看你发展。“韬光养晦”作为一种国家外交策略,本身并无可非议。它只是要求:就是不当头、不称霸、不划线、少树敌,但并不是说可以任人期负,可以让他人侵我们的领土。 但是,在实际践行过程中,这种策略往往会产生一种消极负面的东西,就是会导致中国只关注自身的安全与利益而非关注集团乃至意识形态的整体利益,简单而言,中国从顾人顾己这个方向转化为顾己不顾人,这便让中国失去盟友,陷于孤立;同时,也会践行中,一味地求稳、求和,甚至对于他国的冒犯一味隐忍,使他国感到中国虽大,但只是一头黔驴,无甚可怕,倒可以人人可欺。
中国几十年坚持奉行韬光养晦的结果是:中国的经济确实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成为全球外汇储备首富;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高楼大厦林立,灯红酒绿,歌舞升平;但是,另一方面,中国在主权上也失去了很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南海周边小国,从舆论造势、外交试探再到驱逐中国渔船、实际控制周边海域,中国南海岛礁逐步被越菲马等国侵占,中沙黄岩岛以及南沙大部分岛礁均为他国实际控制。更为严峻的是,近年来周边国家对南海主权的侵占已经由“单一行为”向“集体协作”,由“实际控制”向“永久占有”方向发展。同时,东海的与东海钓鱼岛、黄海苏岩礁问题类似,南海岛礁控制权的丧失无一例外地经历了“渐进式”的过程。与南海周边小国侵占我国岛礁相呼应,日本也逐步加强对东海钓鱼岛等岛礁的控制。日本首相麻生太郎还公然宣称,钓鱼岛是日本固有领土,还要与美国一道共同保卫钓鱼岛。
国家的经济肥大不等于国家的强大,经济肥大是一个没有骨头的大胖子,重量不是力量,不能错把重量当力量。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血性和担当的基因。秦国是当时的虎狼之师,以其勇猛无比的血性扫平了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国。汉武帝时,果断开拓西域,打通东西贸易走廊,开创一代尚武风气,为后世注入了一脉不散的魂魄。唐朝时以霸道灭敌国,以王道收其心,建立起以唐帝国为中心的大东亚国际秩序。宋朝时修文偃武,以金钱换和平,以贸易换稳定,是中华民族血性衰落的开始。元蒙虽然凶悍,但只识弯弓射大雕,暴秦老病复发,踉跄退出考场。明朝有小血性却无大担当,是一个路过世界帝国桂冠而不取的王朝。晚晴时不思进取,腐败成性,看不清世界大势,一再丧失改革良机。中华民国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抗战时一败再败,丧失大片国土。但是,中华民族从来就不缺少血性和担当。
在中国危亡的关键时刻,正是中国共产党点燃了全民血性,不负历史担当,带领全国人民率先向日本军国主义宣战,深入敌后,砥柱中流,实现中华民族凤凰涅盘。新中国成立后,不畏强敌,抗美援朝,打出了中华民族的威严。血性就成为民族力量,也是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的资本。每一代都有自己的使命,我们的先人已经做了他们各自的事情,现在历史的接力棒到了我们的手上,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英雄和伟大的统帅共同的努力,只要个人有个人的担当,领导有领导的担当,国家有国家的担当,民族有民族的担当,一定能让我们民族复兴、国家强大、万世长存。面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领土主权的沦丧,国家的外交策略,应因时势变化而变化,不能食古不化,抱着过去的观念不放。目前,中国真该到了对“韬光养晦”策略进行反思的时候了。中国应该放弃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美国胆敢使用核武器,我们中国要有与美国同归于尽的胆量。我们要敢于迎接合理合法的战争,才能改善安全态势,刺激经济,振奋国民精神。新中国的稳定局面,和经济发展良好的时期,都是几场自卫反击作战的结果。狼是打走的,而不是劝走的。
中国国际政法研究院院长陈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