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转凉,判断宝宝冷暖这样做最简单
秋天了,天气转凉,很多家长都开始给孩子加衣服。我们看到一些宝宝秋衣秋裤早早都套在身上,稍微活动一下,就热出一脑门的汗。
其实宝宝的身体要比成人暖和得多,根本不需要穿那么多。
那么天凉了,宝宝又该怎么穿衣?
生活中的场景:
孩子第一天幼儿园,刚送去,老师的电话就来了,说觉得孩子小手有点凉,让家长送衣服去。
虽说当天天气有些凉意,但大人们都还只穿着短袖,而宝宝已穿了件长袖衣服,觉得不会冷,不过老师的话得听,家长赶快把衣服送了过去……
夏天坐出租车,司机会因为有小朋友在座而主动提出把空调风开小点。
虽然大家都是关心孩子,但这样的关心着实有点尴尬。宝宝很容易热得出汗,晚上连大人都觉得有些冷的时候,稍微给他盖点薄毯子,他就一头汗。等到宝宝满头大汗的时候,大家又开始担心:这么多汗是不是缺钙啊?
宝宝心里真是有苦说不出!
不可否认,为宝宝提供合适的环境温度非常重要,尤其出生后头几个月的小宝宝,体温调节中枢功能还不够完善,体温相对容易波动。
但我们大多数中国家长似乎都对孩子穿衣服很执着,总感觉孩子会冻着,特别家里的老人,非常害怕孩子着凉。
虽然给宝宝保暖很重要,但穿太多、盖得太多也很可怕,很有可能导致宝宝体温过高;如果持续时间长,孩子还可能出现脱水甚至更严重的后果。
研究已经发现,睡眠环境温度过高会增加婴儿猝死综合征(SIDS)的风险。
数据显示,在气候较冷的月份,婴儿发生SIDS的几率会更高,不过却不是因为冷,而是由于孩子睡觉盖得太多。
几乎所有的权威医疗机构都建议,不要给宝宝盖过于厚重的被子,也不要让宝宝戴着帽子睡觉,以免妨碍他们身体散热。
事实上,家长真不用太过担心宝宝会冻着,因为他们出生时就自带一个名叫“褐色脂肪”的外挂。
“褐色脂肪”最早在冬眠哺乳动物的身上被发现,当气温下降时,冬眠动物的褐色脂肪开始工作,产生热量,体温才可以保持在免于冻死的水平。
后来科学家发现,人体内也存在褐色脂肪,而且相较于成人,新生儿体内的褐色脂肪比例要高得多。
这些脂肪可以很好地为婴儿供暖、帮助他们保持体温,新生儿在遇到寒冷时,也不会发生颤抖反应。
所以,面对这些自带“供暖装置”的宝宝,我们真的不需要给他们穿太多。
美国儿科学会的建议,当气温高于24℃时,婴儿(一岁以内)只需要比大人多穿一层,温度低于24℃时,婴儿才需要多一些衣服来保暖。
这个方法听起来比较复杂,其实用手摸后背和脚趾就可以判断宝宝的冷热。
如果孩子的后背、胸口或肚子摸上去是温暖的,就说明宝宝穿得很合适。
如果孩子的脚趾是暖的,身体也是暖的,就说明可能穿得稍微有点多了;即使宝宝的脚趾是凉的,只要后背是暖的,衣服也是刚刚好,不必增减。
如果孩子已经脸颊发红、身上出汗、呼吸变急促,这就是明显的发热症状,需要减少衣服。
就算孩子是因为感冒发烧出现了这些表现,也应当减少衣服。捂汗不仅不能让感冒好转,还非常危险。
不少家长习惯通过宝宝的手和脚来判断冷热,这样不够准确,因为很多时候宝宝就算不冷,有可能手和脚摸上去也是凉的。
提示:一岁以后孩子调节体温的能力增强,可以穿与健康成人差不多厚度的衣服,活动量大的孩子甚至可以比大人穿得更少一些。
来源:浙江省卫生计生宣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