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从来不嫌你年轻,这是一份看了能救命的防治指南
微信号:qxwsjs
一提心肌梗死,大家都认为是“老年病”,而近几年心肌梗塞正逐渐向年轻群体扩散。专家表示,与老年人心梗相比,年轻人发病更具特色,且更易致命。
什么样的年轻人是心梗的高发人群?心梗发生后如何救治?年轻人该如何预防心梗?
心梗盯上了年轻人
男性比女性多
虽然目前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有一定差异,但青年心梗患者中男性大致占80%。这主要与雌激素对女性心血管的保护作用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更年期后,雌激素对女性的保护作用逐渐减弱,因此老年女性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上升,需提高警惕。
2
危险生活因素多
老人生活相对规律,退休后大多没有工作压力,他们的心梗多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运动不足等有关。而青年人的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易诱发心梗。另外,大量吸烟酗酒也是青年人心梗的重要危险因素。
3
先兆表现常被忽视
心梗先兆表现常被忽视。老人往往更关注身体变化,出现异常多考虑是疾病引起的,会到医院就诊。
有慢性病的老人,定期复查时也有机会发现疾病征兆,及时处理。但青年人多认为自己的身体好,有点小毛病扛一扛就过去了,即使出现胸痛、胸闷等表现,也常被忽视。
青年人应保持好的心态,既不能太敏感,有点不舒服就怀疑自己得了大病,引起焦虑;也不能轻易放过,错过最佳诊治时机。
正确的做法是:
了解和心梗等疾病有关的知识,出现典型心梗症状时不要惊慌,及时到医院就诊;
心梗高危人群可咨询医生后,备好硝酸甘油等急救药;
重视定期体检,一旦发现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因素,积极控制,必要时遵医嘱服药治疗。
4
猝死率较高
青年人身体的脏器功能较好,按照一般生理规律,他们的心梗发病率应该比老人低。但由于患者甚至一部分医生的重视不够,没有早期发现和预防,很多青年心梗患者就诊时症状已相当严重。这主要与两个因素有关。
一是没有“适应”心肌缺血的过程。经历了血管老化,高血压、心脏病的老人,有一个“缺血预适应”的过程。
他们在平时就可能出现心肌缺血,身体通过建立新的侧支循环和其他代偿方式,已经相对“适应”了这种情况。青年人多没有这个过程,一旦发生心梗,心肌缺血的程度可能更严重,猝死率高。
二是运动时易发生心梗。现在很多青年人喜爱体育锻炼,尤其是跑马拉松、打篮球等剧烈运动,这可能造成不稳定的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引起心梗。
心梗救治要闯五道关
发现不典型心梗
心梗的典型症状是胸骨正中间或中间偏左的地方出现剧烈疼痛,有濒死、压迫感,还有人会伴有出冷汗、恶心等症状。一般来说,胸痛超过5分钟就要警惕,持续20分钟还不缓解要高度怀疑心梗。
另外,心梗也会表现出一些不典型症状,如后背疼、胃疼、牙疼、嗓子疼、意识丧失等,十分容易被忽视。出现上述症状时,最好马上送医院,决不能硬着头皮忍耐。
2
第一时间联系谁
相关研究显示,约1/4的患者不是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而是给自己家人打电话,等家人赶来后才打120,从而延误抢救时机。另有统计发现,心梗患者中有近一半是自行到医院,认为这样更快捷,只有约1/4的患者通过呼叫急救车到达医院。
而患者自己送医有很多弊端:
随意搬动患者或患者自行走动,很可能加重病情,严重时可导致死亡。而打急救电话后,医生会在来的路上指导患者先行自救,运送病人过程中还可进行早期诊治。
很多人不了解医院情况,第一时间赶去的医院可能没有救治心梗的能力,即使有能力,院方也可能因没做好人员、设备和床位的准备,延误救治。马上拨打120的意义在于医院能迅速启动有针对性的急救绿色通道,赢得救命时间。
3
保持气道畅通
通知急救人员后,若患者之前没有心脏病史或不清楚具体情况,最好不要随便给他服药。应让病人平躺,保持安静,不受刺激。同时尽可能保持通风,让病人得到充分的氧气供应。
发生心梗后,最坏一种情况是室颤,可能导致猝死。如果出现,要保持病人呼吸道畅通,并由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做胸部按压和人工呼吸,防止脑缺氧,造成大脑细胞死亡。
4
信任并配合医生
病人一旦确诊心梗就应马上进行手术,但临床上很多病人家属往往不太配合,迟迟不在手术协议上签字。有的病人家属缺乏对医生基本的信任,一听手术或做支架,就马上怀疑医生是为了多赚钱、多卖药。还有些家庭,要把各种亲属都叫过来一起商量,说好每家出多少钱后才做手术,导致宝贵的抢救时机白白浪费。
因此,为了病人的安危,病人及家属一定要信任医生,配合医生工作,进行手术。
5
术后必须遵医嘱
发生心梗后,患者再次发病的概率是之前3~4倍。
因此,患者首先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专业的康复治疗,并调整生活方式,包括戒烟酒、低盐低脂饮食和科学的运动锻炼。
其次,患者一定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复查,以便早期就能发现相关病变,降低复发风险。
最后,患者还要遵医嘱辅以恰当的药物治疗,用于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控制心率、血脂、血糖及血压,预防心绞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