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言良语丨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延安市人民医院
请点击上方蓝字“延安市人民医院”关注我们!
2岁11个月宝宝,维生素D测定值是25,患儿有多汗,轻微鸡胸。可以确诊佝偻病吗?怎么治疗?书本写的2000每天,服用900IU,补充两个月再改为预防量,够不够?
您好,我们邀请了延安市人民医院儿科二病区主任袁强为您解答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被定为我国小儿“四病”之一,是我国婴儿的常见病,婴幼儿特别是小婴儿是高危人群,北方患病率高于南方,部分家属认为本病为缺钙是错误的。
目前我国十分重视维生素D对全身的营养作用,后来作为公共卫生问题。常规给婴幼儿补充维生素D,使其发病率明显下降,病情也趋于轻度。
那么,现就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作一个简单介绍。
食物中的维生素D含量特别少,胎儿主要通过胎盘从母体内获得维生素D,可以维持一段时间的生长所需,所以新生儿体内维生素D的含量与母体的营养状况及胎龄有关。
人类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是日光中紫外线照射皮肤,使皮肤中的7-脱氢胆骨化醇转化为维生素D3。体内的维生素D3经过肾脏羟化,变为1-25- (OH) 2D3,这是体内维生素D的主要活性物质,是调节钙磷代谢平衡的主要激素之一,主要通过靶器官(肠、肾、骨)而发挥其抗佝偻病的生理功能,长期严重的维生素D缺乏使体钙缺乏,当血液内离子钙低于1.0mmol/L时可以引起抽搐。
维生素D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营养成分,而且参与全身多种细胞的增值、分化和凋亡,影响神经-肌肉正常功能和免疫功能的调控过程。
常见的病因有:阳光照射不足,围生期维生素D不足,生长速度过快、需要量增加,食物中补充维生素D不足,肝肾等疾病及药物的影响。
早期维生素D缺乏多见于6个月以内,特别是3个月以内的婴儿,多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高的表现,如易激惹、烦闹、汗多刺激头皮而摇头等。
活动期6个月以内婴儿以颅骨改变为主,前囟边缘软,颅骨薄,稍用力按压枕骨或顶骨的后部,可有按压乒乓球样感觉,又称“乒乓颅”。
6月龄以后,尽管病情仍在进展,颅软化消失,主要表现为骨样组织堆积,表现为方颅,肋骨余肋软骨突起,出现“串珠样”改变,手腕、足踝圆形隆起,称手、足镯。
1岁左右的小儿可见到胸骨和临近的软骨向前突起,形成“鸡胸”。随着小儿开始站立与行走后,双下肢可以形成严重的畸形,如X形、0形腿。
有效治疗,恢复期临床症状和体征减轻或消失,后遗症期多见于2岁以后的儿童,主要是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除有相应的临床表现,血清25- (OH) D3水平为最可靠的诊断标准。25- (OH) D3血清浓度12-20ng/ml (30-50nmol/L),可能存在潜在不足危险;浓度≥20ng/ml (50nmolL),提示机体维生素D足够;浓度>50ng/ml (> 125nom/L),则可能存在潜在的副作用。
治疗方面,不主张采用大剂量维生素D治疗,治疗原则以口服为主,一般剂量2000-40001U,连服1个月后改为400-8001U,治疗1个月、3个月、1年复查钙、磷、25- (OH) D3,治疗期间同时给予适量钙剂、微量元素。
预防是一个连续过程,胎儿期孕妇应多晒太阳,合理饮食,妊娠后3月补充维生素D800-1000IU。
0-18岁健康儿童的预防:多晒太阳是最有效的措施;
夏季阳光充足,可暂停或减量服用维生素D。
一般可不加服钙剂, 但乳及乳制品摄入不足和营养欠佳时可适当补充微量营养素和钙剂。
对于早产儿,尤其是出生体重< 1800-2000g的小早产儿,母乳强化剂或者早产儿专用配方奶粉对预防佝偻病的发生十分重要,当体重> 1500g并且能够耐受全胃肠营养,经口补充维生素D400IU/d,最大量10001U/d, 3个月后改为维生素D400-8001U/d。
本期《医言良语》栏目的解答就到这里,希望能给您带来帮助。
持续关注我们,科普健康,话题由你来定!
留言回复你所关心的健康话题,我们将邀请专业的医生或专家对相关话题进行解答,希望能给您最及时有效的健康信息。
期待您的参与!
- 完 -
供稿:袁强 王江鹏(儿科二病区)
编辑:尚怡君(宣传科)
延安市人民医院
患者至上丨细微关怀丨超值拓展
预约热线:0911-2888316
微信号:yasrmy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