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种植是中药材品质升级最具现实意义切入点

海南省医药行业协会

 “中药材质量的稳定和提升事关中医药产业现代化,更与人民群众健康福祉息息相关。”近日,在由中国中药协会、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国药材品质升级战略论坛”上,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就中药材品质升级出谋划策,并呼吁推动中医药全产业链进入无公害时代。

 

  “中医毁于中药”的说法流传已久,说法虽夸张,但中药材整体质量不高影响了产业发展却是事实。“中药材质量是中药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药材有问题,药就好不了。”天津药物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昌孝的发言引发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共鸣。

 

  从种植角度看,产于特定地域的道地中药材在品质上更有保障。例如,云南三七、浙江贝母、宁夏枸杞、长白山人参等都属于道地药材。但是,随着药材需求量增加导致产地外扩,中药材道地性受到一定程度影响,部分中药材的连作障碍同样制约着药材道地性的发挥。

 

  以目前最大的中药品种三七为例,中医药领军企业——云南文山苗乡三七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余育启介绍,多年前他们就开始与云南农大、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等多个研发团队开展连作技术攻关,但直至2017年6月份,三七持续种植复合技术体系才正式通过成果评价鉴定,取得了阶段性突破,技术瓶颈突破之难由此可见一斑。

 

  此外,生态环境恶化,片面追求产量,在药材栽培过程中不当使用农药、化肥以及硫磺熏蒸过度等不规范操作,也严重影响了中医药产业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大部分中药材尚未开展药品标准体系建设。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陈士林介绍,2015年版《中国药典》共收录655种中药材,其中无理化鉴别方法的达83种,无含量测定方法的达242种,指标成分不明的达152种,80%以上的中药材未开展系统研究,中药材品质亟待升级。

 

  全面提升中药材品质已成为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当前,我国中药材种植面积超过333万公顷,在中医常用的600多种药材中,约300种实现了人工种养。与会专家认为,提升中医药产品的质量水平,必须从控制和提升源头药材质量做起。一方面要大力推广标准化种植,严格把控药材质量;另一方面要强化管理,保护种植地自然环境和种植环境。

 

  “无公害栽培是保障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的必然方向。”作为中药材无公害绿色种植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余育启介绍,推动中医药产业步入无公害时代现已成为业内共识。2017年6月份,文山苗乡三七公司联手业内9家单位共同发布了中药材首个无公害团体标准——《无公害三七药材及饮片农药与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的最大残留限量》。今年1月份,中药材基地共建共享联盟也提出自律意见,要求联盟内中药材生产企业实现中药材加工过程无硫加工、无黄曲霉毒素、无高毒农药使用,同时保证中药材种植、生产全程可追溯。

 

  陈士林认为,无公害种植是中药材品质升级最具现实意义的切入点,“中药材品质升级涉及种植养殖、采集、贮存和初加工、流通等多个环节,推动产业实现无公害,科技将发挥重要作用”。

 

  据悉,目前基于抗逆新品种的分子辅助育种已为无公害精细栽培提供了良好的源头保障。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董林林博士说,“无公害中药材精细栽培体系”现已完成中药材基原物种122个基因组图谱构建、43个中药材优良品种选育,并有15个获得了新品种证书和良种证书。

 

  作为论坛成果的一部分,论坛主办方当日与上海药材公司、文山苗乡三七公司、盛实百草药业等共同呼吁开展中药材无公害栽培,有限度使用国家推荐标准的化肥和农药,加大培育抗逆新品种为无公害中药材提供源头保障,建立中药材病虫害防治体系和中药材生产标准规程。“全行业一起行动起来,用科技武装古老的中医药,实现中药材品质升级,给消费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中医药产品。”余育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