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房托管凉了?处方外流火了! “医药分开”真的稳了?

医药供应链联盟

11月26日,几年来愈演愈烈的“医药药房托管”,从国家层面被叫停。而就在几周前,广东、昆明等省市在“处方外流”方面又有新动作。

当“取消药房托管”遇上“处方外流”,打开“医药分开”大门的关键呼之欲出。

一些被忽视的关联

3天前,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下发《关于加快药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3000字中的一句话,引发业界大量关注。文件在“加强药学部门建设”方面提出:“坚持公立医院药房的公益性,公立医院不得承包、出租药房,不得向营利性企业托管药房。”

尽管关于“药房托管”削弱“零加成”政策效果的质疑声不断,多地也开始对其进行打压和控制,但从国家层面高调叫停“药房托管”行为,还是第一次。既然是“第一次”,就意味着“药房托管”已经引发高度重视,但未来走向如何并不明晰。

然而,在一盘大棋前,高调落子背后,不经意的伏笔,或许才是决胜的关键。

也是在11月,广东省政府公布了《改革完善仿制药供应保障及使用政策实施方案》。方案中明确允许患者凭处方自由选择在医疗机构或医保定点零售药店购药。

就在上周,昆明市医保局召开新闻通报会提出要求,自2019年1月开始,市民可凭外配处方,在昆明主城区的10家试点零售药店刷医保卡,购买到治疗慢性病的相关药品。

取消托管是手段 ,“处方外流”才是关键

说取消“药房托管”只是手段的原因在于,“药房托管”的模式是国家“零加成”等政策出台后才大量复苏的,被业界认为是影响落实“医药分开”的新变种,国家对其进行管理,更像是对政策“擦边球”的封堵手段。

试想一下,如果取消了“药房托管”就能实现“医药分开”么?显然不能。

正如2015年发布的《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所指明的,医药分开的本质在于彻底切断医院、医生开方和药品销售之间的利益关系,并不单纯是门诊病房从医院剥离的物理概念。

而想要真正实现“切断医院、医生开方和药品销售之间利益关系”,目前被业内公认为既定趋势的,莫过于实现“处方外流”。

一方面,医院把处方单对外开放,患者凭处方去院外药店购买处方药,也就是将医疗机构和药房进行了分流。

药品销售过度集中于医疗机构的症结将被打破,议价权过度集中的问题也将被缓解,当其它的零售药店、第三方终端在药品零售市场获得了更多竞争机会,市场对药品价格的调节作用就会凸显出来。

另一方面,一旦处方流向零售市场,无论从流通环节,还是结算方式来说,从前以医院为中心的药品销售模式都将被颠覆,许多药品流通过程中的隐形因素将被削弱,为药价回归更加合理的区间提供可能。

前路未卜,但已有人伺机而动

手段也好,关键也罢。对于“医药分开”之路,取消“药房托管”和解锁“处方外流”都有一连串的问号有待解决。

比如,处于托管状态的上千家公立医院药房如何安置?推进“处方外流”后,如何对分散的药房进行管理?怎样的处方流通模式,才能真正切断医药之间的商业纠葛?

即便如此,就像当初对“药房托管”的大范围布局,针对“处方外流”,也早已有连锁药房、DTP药房、院边药房、医药电商等多方角色伺机而动。

2017年开始,一心堂、益丰、老百姓、大参林、国大药房等上市龙头药品零售企业就开始积极布局处方外流,在慢病、微问诊等方面发力,着重提升专业服务能力。

源起于美国的DTP管理模式,则主要面向肿瘤、自身免疫疾病等新特药,主打由药企将药品直接授权药店代理,患者拿着医生开具的处方直接去药店购药。

尽管目前来看,DTP药房的政策走向尚不明朗,但如国大药房在2014年开始布局DTP药房,到2017年总数已有40家,上药医药布局则更早,据统计目前总门店数量已超70家。

一张处方去向何处,背后挟带着医院、医生、患者、药店四方的利益、得失,也关系着一些药企、供应商、医药代表的兴衰存亡,这盘局势焦灼的大棋,布局路数已现,接下来值得我们关注的就是,“对弈者”如何一步步把“医药分开”的趋势走成现实。


热门平台推荐:制药采购人

微信号cmsupm 

热门指数:★★★★★

热门平台推荐:医药供应链联盟

微信号cmsu168 

热门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