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头版点赞扬州“医联体”:覆盖115家基层医疗机构,农村百姓看病就在家门口

扬州卫生计生

导语:今天,我市“医联体惠民”作为全省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在《新华日报》头版重点报道。“健康扬州”现全文转载。



高邮市送桥镇63岁的赵玉田在一次无痛胃镜检查中,被发现患有早期贲门癌。考虑到家庭实际情况,他选择在家门口的送桥区域医疗中心,由来自该中心“医联体”协作单位苏北人民医院的专家为自己做手术。经新农合报销,老赵承担的费用还不到1万元。

如今在扬州,越来越多的农村患者把家门口的区域医疗中心作为看病首选地。除了因为其硬件条件日渐改善,扬州近几年来倾力打造的“医疗联合体”功不可没。

11月23日上午,记者来到仪征市大仪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就诊的患者络绎不绝,大多是附近乡镇的居民。“以前这里没有儿科,给孩子看病就跟打仗似的,无论是到扬州的苏北人民医院还是仪征市人民医院,都要转几次公交车,非常麻烦。现在城里医院每天有医生在这里问诊,还专门成立了儿科,真是方便多了。”一位候诊患儿的家长告诉记者。如今,儿科每天接诊量超过100人次。

“‘医联体’建设,提升了我们农村卫生院的软实力。”大仪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副院长王德明告诉记者,中心先后和苏北人民医院、仪征市人民医院结成“医联体”,短短3年,在苏北医院专家的指导下已完成20例腹腔镜手术、80例骨科手术,如今中心可完成所有的三级手术。仪征市人民医院还把骨外科副主任梁勇派来担任中心副院长职务。

扬州市卫计委主任黄为民介绍,通过整合市域内的医疗资源,打通各“关节”,统筹组建,采取多种形式联合,让优质医疗资源得以纵向流动。截至目前,扬州共有“医联体”17个,115家医疗卫生机构参与“医联体”建设,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入,基本实现纵向“医联体”全覆盖,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扬州市卫计委医政处处长孙德秋介绍,2015年4月29日,扬州率先在全省试点建立苏北医院医疗集团,取得不错的效果;之后两年复制推广其建设经验,按“市域、市区、县域”3个层面打造覆盖全市、有序运行的纵向医疗联合体,并把这项工作作为构建分级诊疗制度的重要支撑、“强基层”的重要抓手。今年,该市又探索建设紧密“医联体”。


“今年我们与苏北人民医院建立紧密型骨科联合病区,让人才下得来、有事做。”扬州市广陵区汤汪区域医卫中心主任陈迎凤介绍,对方骨科安排一名主任医师担任病区主任,牵头负责联合病区发展规划、工作计划的制定;定期安排医疗专家、护理骨干、康复师,负责制定病人早期康复计划,开展教学查房、业务指导,协助引进新技术新项目,安排上下转诊等。这些驻点医生,技术岗6个月、管理岗1个月,持续不断线。

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更多好医生来到了农村居民的身边。高邮送桥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负责人顾正荣说,自从有了苏北医院专家的帮扶,该院每个月手术量近100台,其中技术含量高的三级手术每个月有10多台。宝应射阳湖中心卫生院院长陈超介绍,以前该院一年的手术量连500台都不到,而今年在大医院专家们的指导帮助下,已开展各类手术900多台,增加近一倍。


“医联体”效应如同一个新磁场,不仅前来就诊的老百姓越来越多,人才也愿意来且待得住。内蒙古医科大学毕业生屈成前两年通过招聘来到射阳湖,目前在院里的针灸推拿科工作,“在这里同样有职业发展的空间,患者需求量还蛮大的,床位已经从原先的4张增加到16张,每个月的住院患者也增加了30%。”和他一起留下来的14名年轻人,分别来自山东、陕西、甘肃、湖南等地。

“扬州‘医联体’建设最大的特色,是坚持政府主导和公益性原则。”黄为民介绍,政府在架构“医联体”组织体系的同时,还推出资金、政策、考核等方面的配套改革措施,不断完善运行机制。在经费方面,市财政投入1亿元予以全方位支持,给予苏北医院、市一院等“龙头”医院常年派往成员单位专家专项补助。在医保政策上,拉开不同级别定点医疗机构间的报销比例差距。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实施基层人才“强基”工程,面向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开展“双千人”定向培养计划。一系列举措实施,专家“下来”了,填补了基层一批技术空白,建起一批特色专科,创成一批基层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基层诊疗水平提升带来百姓获得感的增加。

当前,扬州市正积极探索建立“医联体”组织架构和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让其发挥更大功效。预计到2020年,苏北医院、扬大附院与18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全部建立联合病房、联合科室或实行全面托管,实现紧密型联合。


马上就评:“联体”更要“联心”

扬州市回应群众呼声,吸纳全部基层医疗机构组建“医联体”,积极推动医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了群众就近就医,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对解决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均衡、不充分问题作出了有效探索、贡献了“扬州智慧”。

建设“医联体”是医改的一个重要抓手,核心是让患者受益,而不能“摊大饼”“占山头”。如果上级医院一味追求扩大规模,下级医院热衷于和“高大上”的亲戚“结亲”、沦为患者中转站,一件利国惠民的好事就可能变成“面子工程”。当前“医联体”建设既要“联体”更要“联心”,必须通过解放思想,切实做好发展规划,兼顾各方利益,增加财政支持,创新医保及价格政策,科学运用信息技术,引导人、财、物的合理流动,促进医疗资源优势互补。希望越来越多“医联体”真正成为看病就医的绿色通道,让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