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和坏孩子玩?你的偏见,正毁掉孩子的一生

南湾计生

前两天,在朋友家遇见了一件很心塞的事。

 

晚餐时,孩子讲到结交了一个新朋友,聊得特投缘。

 

朋友问:“成绩咋样?”

 

孩子支支吾吾:“那个,不太好……”

 

朋友脸色一变:“给你讲过要和成绩好的孩子玩,不和坏孩子玩,你忘记了?以后不许一起玩!”

 

“我不吃了!”孩子把碗一推,就回房间了。

 

我们面面相觑,谁都没心思再吃下去。

 

父母保护孩子免受不良影响,无可非议。

 

只是,一味以成绩定好坏,让孩子远离这样的“坏孩子”,真的可取吗?

 



知乎上有位妈妈求助:

 

“儿子马上要升初三了,他成绩一直能排年级前十。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儿子却和社会上的一些孩子成了好朋友,放假的时候还偷偷跟他们出去玩……”

 

1000多字,字字痛心。

 

这些“流氓孩子”都是不爱学习、成绩差的高中生。妈妈没收了手机,让儿子好好反省。

 

没想到,儿子根本不觉得自己有错,说跟他们在一起很快乐,还说选择什么样的朋友是他的自由。

 

儿子甚至在朋友圈里写到:


“你凭什么支配我的人生?我没有自己的思考吗?我真是受够你了!”

 

瞬间,母子俩的关系箭拔弩张。

 


妈妈说:“我承认成绩差不代表是坏孩子,但是作为家长我很希望他不要被这些孩子带坏。”

 

作为两个女儿的妈妈,其实我特别理解她的感受:明明自己的孩子挺优秀,如果因为结交了“坏孩子”而误入歧途,多可惜啊。

 

但是孩子和父母的看法往往并不相同。

 

调查发现:孩子与家长最大的区别在于,家长在孩子交友问题上显得更为现实和功利。


但孩子不会这样,他们大多会选择和自己兴趣爱好、性格信念相同的人做朋友。

 

其实许多父母也从未试图了解过孩子们对待友谊的看法,而是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向他们灌输:“一定要远离成绩差的坏孩子。”

 

他们希望孩子整个成长阶段都只跟成绩好的孩子来往。

 

孩子越长大,父母的这份期望与伴随而来的害怕和焦虑也越多。

 

这,或许才是知乎上这位妈妈和儿子之间关于交友的冲突根源。

 

可是,这样的教育,对孩子来说真的好吗?

 


 

表弟从上幼儿园起,他父母就常常跟他说:“以后一定不要跟那些成绩不好的孩子玩。”

 

这句话深深刻在了表弟的心中。

 

跟他聊天也总能听出他对成绩差的同学的鄙夷,甚至在我们大家庭里,表弟也只愿跟成绩好的表姐表弟玩。

 

表弟看同桌成绩不太好,表弟就从不跟他说话。有一天,同学们跟同桌开玩笑:“你瞧,人家都不搭理你。”

 

同桌说:“对呀,因为我是坏学生,所以他是不会跟我玩的。”

 

表弟毕业之后,有一回,我们在街上遇见了他的同桌,偶遇老同学,同桌眼睛一亮,正要跟表弟打招呼。

 

没想到,表弟只扫了一眼,就继续往前走,留下同桌一脸尴尬的站在那儿。

 

我讶异地问:“那个不是你同桌吗?你怎么不跟人家打招呼。”表弟耸耸肩:“我都不记得他叫什么名字了。”

 

不知怎么,我的心里特别难受。

 

有人说,在孤立“坏孩子”的过程中,好孩子也会被冷漠、自私、排斥的态度污染了心灵。

 

在父母对人戴着有色眼镜、分类态度的影响下,孩子很容易产生优越感和功利心,对人分等级对待,没有一颗包容与接纳之心,这反而不利于他们将来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发展。

 

如果可以,我愿我的女儿将来能够更有包容心,更有温度。


而不是小小年纪就变得很功利,在本该天真的年纪里,早早失去纯真的心和发现美的眼睛。

 

 


在我身上,有一个令身边许多人好奇的现象:

 

明明我是典型的“乖乖女”、好学生、性格温和安静,怎么什么类型的朋友都有?甚至有许多当时很调皮、成绩不好、会打架的朋友。

 

但我却觉得很正常,因为他们都很可爱、友善,值得交往啊。

 

而我这种包容的心态,其实都源于我的父母。

 

从小到大,他们从未说过:“不要和谁谁谁玩。”无论谁到我家做客,父母都不问成绩好不好,只是热情招待。

 

至今,我仍无比感激我的父母。

 

《北京青年报》在一篇关于老师说学生是坏孩子的报道中,曾评论到:


“有容乃大,当孩子们学会以更宽广的胸怀接纳一切的时候,他们的内心会更强大。


一个内心强大的孩子,才能勇敢地面对一个不完美的世界,不抱怨,也不被淹没。”

 


父母教育孩子时,不要特别强调“别和成绩差的坏孩子一起玩”,不要用自以为的原则去绑架孩子,别让孩子用分数和个人成就去定义一个人值不值得交往。

 

而要教导孩子不轻易评判一个人,学会分辨行为上的好坏,不要效法坏行为,懂得取舍。


引导孩子,培养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让孩子懂得真正的善与恶。

 

如此,才会把孩子培养成内心真正强大、有分辨能力和更宽广胸怀的人。

 

 


亲子专家李长安在一次讲座中说:

 

儿子读高中时,认识了喜欢跳热舞的朋友,也迷恋上热舞。他和妻子是很传统的人,根本不喜欢热舞,心里一万个不情愿。

 

但他们有一个原则: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朋友。

 

他们放下自己的喜好,尝试了解孩子的新朋友,也接纳孩子的新爱好。

 

他们邀请儿子的朋友到家做客,儿子第一次参加热舞表演,他们早早去观看。

 

李长安打趣地说:“我的儿子现在30多岁了,他并没有一直穿着烂裤洞的牛仔裤。”

 

儿子成年后,给他们写感谢信说:

 

“当时的生活早已远离,但我仍记得在舞台上,看到坐在观众席为我喝彩的你们,那一刻的感动。”

 

他仍考上了名校,有很好的事业和家庭,对父母也极其尊重,他们一家也始终致力于帮助更多的家庭。

 

心理学讲: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任何人对孩子的影响,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令父母担忧的“坏孩子”。

 

与其害怕和焦虑孩子被“坏孩子”影响,不如父母用最正确的教育态度对待孩子。

 

 

 

最近一篇很火的文章《“学渣”儿子,妈妈相信你是来报恩的》,里面有几段话很触动人:

 

“是的,他一点都不优秀,几乎每次考试都甩尾巴。


可是,他却能安于做好自己,自爱且爱他人,自尊且尊重他人,以一颗包容开朗的心,去对待他周围的人们,这难道不是比学习成绩更宝贵的财富吗?”

 

“自从孩子读书后,我们总是习惯用唯一的标准——学习,来衡量一个孩子的好与坏。

 

这是不对的。孩子是一朵慢慢开放的花,怎能如此单一地去评价?”

 

有读者说: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若是我们都能如此看待孩子,看待孩子的朋友,有更多元化的接纳态度,我们会少许多焦虑,也能更专注地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更深远的影响。

 

孩子的成长,藏在父母对孩子的三观和教育态度上。

 

记住这点,我们的育儿生活会从容很多,亲子关系会融洽很多,我们的孩子会有更好的成长、更美的未来,更令人惊喜的花开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