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来了,百万医药人该如何走下去?
作者:Calvin 凯叔
首发公众号:凯叔药械升职记(yaoxiezhaopin)
11月15日,国家宣布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试点地区范围为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和沈阳、大连、厦门、广州、深圳、成都、西安11个城市,也就是目前网上广为传播的,4+7城市药品集中带量采购。
目前,4+7带量采购预中标结果已经公布,部分产品如恩替卡韦降价90%,恒瑞厄贝沙坦降价60%。
在中标企业中,跨国药企里仅阿斯利康和施贵宝入围。
其实,近一个月以来,就陆续有读者后台留言,担心的不仅仅是4+7采购结果,更重要的是,伴随着4+7的结果,以及未来在医药行业里的发展趋势,结合目前下行的行业环境,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会不会有一天提前出现职业危机。
这种危机,不仅仅是在一线销售层面,也在一线管理层。
1
抬头看天,和低头做事同样重要
如果你觉得4+7带量采购,只是涉及到对应产品的这些地区的人会受到影响,自己依然可以和过去一样无忧无虑,管好自己的小地盘就可以安然过好这一生的话,那当危机到来的那天,你一定没有做好准备。
按照以往外企的财务管理规律,如果外部资金流受到影响,对内部的传导顺序一般是:财务预算降低,然后市场投入降低,人头扩编暂缓,再依然满足不了财务要求的情况下,人员缩编,也就是裁员。
但是,这个顺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顺序,换句话说起效最慢,耗时最长,很多公司不会按照这个节奏一步步走,大刀斩乱麻,直接过渡到最后一步。
一方面,因为效果最立竿见影,另一方面,给华尔街的报表也最好看。
不要只是以为药品的今天,只是今天的药品。
从长远来看,今天的药品就是明天的耗材,只是早晚的问题。
问题迟早会发生,关键的是,你是否做好了应变的准备。
未雨绸缪,晴天备伞。
2
身家不可替代,身价才能保全
在过去的医疗行业,很少有人思考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在哪里,更别提有意识地去塑造自己在行业、领域和公司里的个人品牌。
如果我们每天的工作,只是之前的重复,那就不叫7年工作经验,而是一个经验用了7年。
我最近有个学员,做地区经理做了两年,因为和新来的大区经理管理风格不是很搭,经常被叫去谈话,他也一度产生了离开的想法。
但是最近他告诉我,他暂时不准备看外部机会了,因为在频繁的协访里,他让大区经理认识到了他的重要性。
尤其是一次协访里,他和以前协访时认识的一位年资比较轻的客户,在学术话题上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让他的经理感觉到他的不可或缺:不仅对于外部大客户能够相处融洽,也能就着学术话题,和年轻医生沟通无障碍,完成最终目标的达成。
没有人有义务花时间主动适应你,除非你能首先证明自己的价值所在,没有靠山的时候,自己应该是自己最闪亮的名片。
3
外企依然保持相对稳定的绝对优势
昨天一位星球成员问我,4+7结果出来后,看到外企惨不忍睹的结果,是不是转型到国企或者民企会更稳定?
这种想法本身并不成立。
首先,如果不是4+7的城市里,他所认为“稳定”的国内企业,以后能否在新政策下稳定分羹还未可知,而且内资企业数量庞大,且不谈选择哪家才能持续稳定,单谈外企以往的管理风格和工作环境,去了内资企业能否适应,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因为受到4+7的潜在间接影响,昨天A股医药板块股价跳水,指数下跌3.63%,市值蒸发约1280亿元。B股医药板块大跌10.08%。
如果行业继续紧缩,外企未必是第一个受影响的,也不是最后一个。
如果在外企被动离开,去应聘内资企业,虽说是劣势,但是行业环境不好,很多内资企业的管理者也能理解一二。
但如果因为行业不景气,从内资企业被迫离开,求职的时候,对方的第一反应一定是:什么?你在国企也会被裁员?继而将更多原因转为能力不足。
能力不足和能力足够优秀,有时候在面试时,很难做出量化和客观地评价。
4+7之后,有人迎来了寒冬,有人迎来了短暂的春天,但是气温下降,已经是普遍的事实。
恰巧的是,今天是大雪节气,标志着仲冬时节的正式开始,对于百万医药和器械从业者来说,寒冬将至,负重前行,且行且努力。
我们的目的,不是根据行业如何,来评判自己能力几分,哪怕酷暑寒冬,唯一需要做的,是紧盯住自己的梦想和目标,一步步靠近,哪怕这一次只靠近了一厘米。
不要停止努力,不要轻言放弃。
妍谷术能·糖水复合粉
妍谷术能:30年的科研成果服务于社会,鲁东大学特医食品研究院研发,符合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通则标准。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