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视角】“国采4+7”一波未平”,“国辅神药目录“风云又起,医药人究竟该如何过冬?
2018年12月6日,上海,细雨霏霏,长宁区天山路1800号,一帮医药人行色匆匆,眼神迷茫而又坚定!傍晚间,4+7带量采购药品结果正式公示,25个品规,医药企业在一致性评价的循循善诱下,踏入了这场蓄谋已久的价格大战。中选的企业,没有想象中的喜悦;落选的企业,也没有期待中的哀伤。12月6日,一个让医药人难忘的日子,也许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从一致性评价品种的火热到带量采购竞价的残酷,医药企业在一夜间感受到了盛夏到冬至的寒冷。
12月13日,医药人还没来得及暖暖手,国家卫健委一纸《关于做好辅助用药临床应用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让部分躲过"4+7",本以为可以置身事外的“大神”们打了一个大大的“冷战”,热闹看不下去了,寒流已经到了头顶.....
如果说“国采”是对治疗药价格的一场集中绞杀,那“国辅”就是对辅助用药滥用的一次连环追杀。无论是国采还是国辅,背后不变的是国家医保控费的决心和手段,三医联动的改革,必须刺刀见红,齐抓共管,才有成效!
首先从医保控费的角度来看,第一个是控制支出增速不要太快,第二就是改变不合理的支出结构。以前医保大部分的支出都用在了药品上,且很多都是给到了辅助用药以及过期的专利药、国内的仿制药,创新药则没办法进入医保,存在不合理性。改变这个不合理性就要压缩整个药品占医药服务的支出占比,尤其是要压缩过期专利药及普通仿制药的超额利润,严控对辅助用药的滥用,提高对创新药的支持。所谓“腾笼换鸟”,带量采购和国辅目录都是实现手段,只是在医药人看来,这一切来得太快太猛了一些,毕竟大家还指望一致性评价的温床能带给企业新的希望。如今,温床荡然无存,寒流骤降,似乎一切都来不及,大多数人睡眼朦胧,但部分身体好的已经开始了价格的裸奔....
此次带量采购结果出台后,很多人直言,“4+7”在某种程度上,无异于“杀鸡取卵”。大幅降价的结果,打击的不仅仅是医药销售,接下来很可能会打击到医药研发,如果降价、丢市场是通过一致性评价的结果,谁还愿意做?是的,做为医药人,我们为此而愤慨,没有哪个行业像医药行业政策如此密集,变化如此莫测!但是在忧虑的同时我们也听到了行业内一些别样的声音:“大可不必这么悲观和迷茫,药价虚高,这次直接干到低价,消除中间商赚差价,对患者,医保,哪怕是企业,都是好事”。“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这种观点是否一样适用于医药领域?
我们听到了官方的声音:“4+7对药企当期非利空、长期是利好”;“高毛利时代结束了,未来竞争的形式和方法完全变化。原来高举高打的方式很难长期生存了,毛利会大幅度下降!”中选的企业如是说。
孰是孰非?从整体宏观战略层面,就医药产业的供给侧改革而言,当前医药领域的核心策略一是去产能,二是去库存。仿制药的一致性评价、4+7带量采购的合并剂型价格厮杀,辅助用药的目录严格监控,实际上是用经济杠杆撬动生产资源的优胜略汰!对企业来说,此次带量采购不仅仅是价格的选择,更是一个战略的抉择!
行业潜规则遭遇国家意志,仿制药企业究竟路在何方?
一、转型做创新药。“这是一个颠覆的时代也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做创新药前景最光明,但难度也最大,只能是少数企业的选择,毕竟创新无论从技术储备还是资金实力还是有很高要求的。
二、做难仿药或专注小众治疗领域创新。主要考验企业的产品筛选决策能力,优秀的BD和研发缺一不可。
三、做长产品线,形成产品系列和梯队。未来仿制药厂家拼的就是生产成本、价格、质量和品牌,企业的产品只有在某些领域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才能集中优势立于不败之地。
四、转型出口做国际市场。
五、转型院外、第三终端和非处方市场。
国家带量采购做到了大幅度降低仿制药的价格,“国辅目录”的出台势必会改变用药结构和降低医保不合理支出。两大政策从药端切准了行业的“痛点,但医药行业还有一个痛点,就是医生的待遇。由于相关药品价格大幅下降,几乎已经失去药品回扣空间,部分科室的医生收入可能会受到较大影响。由于国内目前医疗行业的行政管制,医生合法收入偏低,药品回扣就成了一种“必然却不合法”的补偿机制,很多情况下,医生甚至很难主动拒绝这种回扣收入,所以只要医生的阳光待遇没有提升到较高的水平,利益诉求就会一直存在。
那么如果未来仿制药价格下跌了,给不出返点了,利益诉求又会往哪里去呢?面对这种局面,医生群体又该何去何从呢?
本文部分参考观点来源以下渠道:
“医药网药学助手”、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