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看汉阴(二)| 改革开放40年,汉阴在深化改革中破解发展难题
按:仿佛一夜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山城汉阴。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命运,也改变了汉阴的命运。
务实发展迎巨变。40年来,汉阴儿女闻鸡起舞,开拓创新,奋发图强,全县发展条件显著改善,支撑发展的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汉阴相继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省级文明县城、“陕菜之乡”......
2017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到95.19亿元,是1978年的244.08倍;财政总收入3.81亿元,是1978年的178.1倍;工业总产值180.1亿元,是1978年的2001.1倍;固定资产投资102.48亿元,是1978年的355.8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05亿元,是1978年的121.21倍;2017年在全省县域经济排名中,汉阴跃居全省第32位。
40年栉风沐雨,汉阴让发展的成果惠及了每一位群众。2016年,汉阴提出生态立县、工业强县、科教兴县、农旅富民战略,统筹推进“1533”发展布局,加快循环发展、链式发展、融合发展,汉阴的振兴之路,已日渐清晰,广大群众的美好生活正触手可及。
新时代需要有大视野,新征程更需大作为。县委书记周永鑫说:“我们必须要倍加努力,汇聚一切力量,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在这大有可为的时代大有作为,把全面建设整体脱贫与同步够格小康幸福汉阴的美好愿景一步步变成现实!”
不忘初心再向前,汉阴走在发展大道上。
改革开放40年,
汉阴在深化改革中破解发展难题
农村改革不断深入。一是延长土地承包期。继1984年将土地承包期一律延长到15年之后,又相继出台了以延长土地承包期为核心的“325”和“657”政策,明确规定从1981年算起,耕地承包60年不变、园林承包50年不变、荒山承包70年不变,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二是建立土地流转制度。为加快山地综合开发步伐,在全县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山地使用权流转和多元主体的山地综合开发制度探索,通过有偿转包、转租、拍卖、联合、股份开发等多种形式,高标准开发建设经济林特园8.7万亩。三是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农民人均负担下降至53.54元。四是农村“三变”改革试点稳步推进。2017年,启动实施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试点,3个县级试点村和双乳镇安林村、汉阳镇江河村等镇级试点村完成清产核资工作,63个村组建了村级金融互助协会,各类经营主体流转农户承包地8.4万亩,占耕地流转总面积的81%。
机构改革稳步实施。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1995年以来,全县先后开展5次县乡(镇)机构改革,县乡(镇)两级机构设置不断完善,为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体制保障和组织保障。在变公社为乡(镇)的基础上,从原来的3镇38乡179个村撤并整合到现在10个镇141个村。以转变职能为重点,规范政府行为,实行“凡进必考”的用人制度,稳妥实施职务与职级并行和公车、办公用房改革。着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一枚印章管审批、一个大厅办证”的行政审批体制机制,在全市率先组建汉阴县行政审批服务局,建成以县政务服务中心为龙头的县镇村三级便民服务体系。推行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和产权交易“七统一”,在全省率先建成电子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率先在全市实施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县城市管理执法局组建运行。财税收入一体化管理和财政收支全口径预算管理全面推行,财政投资评审和政府采购实现全覆盖。
企业改革深入实施。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要求,认真落实“抓大放小”和“三改一加强”措施,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股份合作、出售、破产等多种形式,同步推进劳动用工、人事管理、利益分配、技术创新以及养老、失业、医疗、住房等改革,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经营模式,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初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同时并存的格局。
各项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新突破。积极跟进落实中省市各项重大改革部署,教育、医疗和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321”基层治理模式、“532”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模式、 “1+X”医疗服务县镇一体化建设、村财审计“34511”工作法、教师“543”管理体制、德育作业、“1655”公安改革路径等经验做法破解了一大批制约发展等领域的难题,得到中省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和人民群众高度认可,并被中省市有关部门内刊和主流媒体广泛宣传。率先在全市启动推行“湖长制”工作,水资源管理、智慧水务、垃圾清运保洁、乡村道路养护等方面推行市场化运作。党建组织、干部管理和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纵深推进,干部队伍活力不断增强。财政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排名全省第一、全国34位。
急救电话:120 0915-5210999
预约挂号:5270500
地 址:汉阴县北城街45号
网 址:http//www.hyxyy.com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