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店圈年度七大瞬间,每一个都影响2019

21世纪药店

临近年底,自然少不了医药零售行业“十大新闻”之类的回顾,但笔者平时确实疏于收集整理此类消息,因此,仅就今年个人印象最深刻的部分记忆发点随感如下:


01
 市场增长趋缓


据此前在广州举行的全国药品交易会上传来的消息,2018年前10个月我国医药制造业主营收入20180.6亿元,同比增长13.6%,增速稳步上升;但药品终端市场销售额预计17131亿元,同比增长6.3%,增速持续下滑,以第一终端尤为严重,药品零售行业相对较“稳”。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印证了这一消息:2018年9月中西药品类零售额达为513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8.9%。2018年1-9月全国中西药品类零售额达4109亿元,同比增长9.1%。纵向来看,这一数据近一年来呈逐月下滑趋势;但横向来比,相对于第一终端的降速还是要好看得多。


我国医药工业销售收入增速与终端销售增速何以背离?恐怕税收改革后,“高票”替代“底价”是重要原因。


总体上讲,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中美贸易战、医改进入新阶段等大背景,药品零售行业的发展总体呈现下行状态。当然,这其中并不乏亮点,所谓“危机”,某些企业的“危”可能恰恰是另一些企业的“机”,这一点以下会有涉及。


02
 监管机构改革


2018年行业监管层面最大的变化就是成立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药品监管职能被纳入其中。药品监管机构只设到省一级,药品经营销售等行为的监管,由市县市场监管部门统一承担。这会给药品零售行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由于目前这一政策还在落实的过程中,各地机构改革和职能划分还未完全完成。在此我们仅结合历史发展情况和本次改革的初衷进行主观分析,留待日后实践验证。


首先,根据“三定”方案,药品批发许可、零售连锁总部许可、互联网销售第三方平台备案及检查和处罚划归省级药监局管理,而门店经营许可、检查和处罚,以及药品、医疗器械使用环节质量的检查和处罚划归市县两级市场监管部门。因此,相比于以前市县一级药监局就有审批权,想申请再成立连锁就要麻烦一些了。而省药监以后只管查连锁总部、门店检查交由市县市场监管部门负责,这样职责区分更明确,相应的,一线监管人员压力也只会更大。药店经营者切不可以为“飞检”会减少,其实日常的检查可能会更频繁。


其次,此前地方推行综合执法的过程中,缺乏专业人员和执法人员缺乏专业技能的问题并存,这给作为监管对象的药店带来不少困扰。在此次机构改革中,这仍然是值得关注的热点问题。鉴于药品安全是最大的民生和最基本的公共安全,也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的重大政治任务,我们希望今后对于一线专业药监队伍的建设一定要加强,可以由药监人员去兼做一些综合监管的事,而不要由综合监管人员来涉足专业的药品监管领域。


最后想强调的是,相比文件上能明确看到的变化,我们更关心监管部门新任掌门人的具体举措。特别是此前大力推行的“一致性评价”和准备启动的系列“再评价”是否会按原定路线继续走下去,这决定了我国存量药品批文的前景,也决定了未来药品零售行业的“玩法”。但截止到本文写作时,监管部门暂时还没有这方面的明确信号。


03
 超级医保局的三把火


2018年与药品零售行业紧密相关的机构改革的另一大亮点就是3月间国家医疗保障局的组建。这一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职责,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职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管理职责,民政部的医疗救助职责整合而成的机构不仅解决了以往医保管理碎片化的痼疾,更以几乎公民全覆盖的影响和结余、每年收支近2万亿的资金实力成为了医疗健康行业名副其实的“超级爸爸”。


2018年6月,国家医疗保障局甫一成立,即按照国务院抗癌药降税降价工作部署,立即启动了目录外抗癌药医保准入专项谈判。截止10月10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印发了《关于将17种药品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乙类范围的通知》。经过3个多月的谈判,将17种临床必需、疗效确切、参保人员需求迫切的肿瘤治疗药品价格在大幅达56.7%的前提下纳入了医保报销目录。而12月6日,国家医保局牵头组织的“4+7”经一致性评价药品国家集采公布结果,最高降幅超九五成的谈判结果更是惊掉了一大堆人的下巴,甚至引起了当天包括B股、港股在内的医药板块暴跌——虽然期间有疑似国家队进场拉抬——毕竟带量采购变成了带量跌停、一致性评价搞成一致性下跌不好看,但最终仍然以大面积下跌收盘。当天不少医药人以“惨案”来形容此次集采指标的结果。


而可以想像的是,来自上游的变化必然要传导到下游,药品零售行业必须做好面对困难的思想准备——未来不是“还有没有高毛利”的问题,而是“还有没有品种”的问题。


医保局还在通过加快国家统一结算平台的建设、定点医疗机构覆盖范围等举措积极推进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虽然目前异地报销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医疗机构,但是这套体系建成后,结合近乎全覆盖的参保范围和不断提升的参保筹资标准,必将对药品零售行业带来较大影响。特别是以前务工人员外出前往往会在家乡提前采购大批常用药品的习惯将改变成在务工所在地按需购买,这地区间的一增一减将不会是个小数。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9月13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卫生健康委、公安部、药监局联合召开全国打击欺诈骗保专项行动视频会议,决心从建机制、立规矩、改体系、强监管等手段展开综合整治。零售药店方面的查处重点在于串换药品、刷卡套取基金等行为。目前相关查处手段已不仅是暗访、查台账等常规手段,而是结合了溯源系统的大数据监控、以及奖励举报等多种手段并举,业内同仁应该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享受正常的改革红利而不要贪婪过头。年初某上市公司在海南违规操作被央视曝光的教训殷鉴不远,切勿再蹈覆辙。


04
 行业整合期待蜕变


虽然2018年国内医药连锁再有新军上市的可能性已不大,而且年初即有明星选手健之佳主动申请终止上市的消息传出,但本年度行业内资本浪潮依然澎湃汹涌。


去年底同样申请终止上市的漱玉平民打了一连串的组合拳:前脚刚刚终止IPO,随即宣布获得华泰大健康基金入股,之后迅速重启上市进程。而期间6月25日晚间,阿里健康(00241.HK)发布公告指出,其附属公司阿里健康(中国)将向漱玉平民大药房连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漱玉平民大药房”)注资约4.54亿元,增资协议交割后,其将持有漱玉平民大药房9.34%权益。


而2018年阿里健康对医药零售行业的染指远还没到高潮:6月,阿里健康与安徽最大的医药零售企业之一安徽国胜大药房的母公司华人健康正式签订战略投资与合作协议;8月阿里健康再次“出手”,以8.26亿元收购增资的方式获取贵州一树连锁药业有限公司25%股权。


作为并购主力,6月益丰药房以“现金+股份”方式、按16.03亿元估值收购石家庄新兴药房86.31%股份最为瞩目,这一行动算是告慰郭生荣董事长在天之灵。除了并购当地豪强外,民营上市连锁继续在各地扩展自营店。


此外,包括基石资本、弘毅投资、高瓴资本等专业投资机构旗下成立的行业基金继续在地方上动作不断。


自从去年国内医药连锁率首次超过五成以来,集中度的持续提高已是不争是趋势。在各方资本的加持下,预计行业整合会呈现加速,在未来几年中会通过量变实现质变的飞跃,几大寡头的出现已指日可待。


05
 寻找新路径


虽然行业内兼并重组很热闹,但是放在整个医药生态中却不难发现,这只是“茶壶里的风暴”。


从新医改的全景视角来看,生产研发开始追求满足临床价值、药物经济性,在这一过程中大量企业会出局、大批药品文号会消失,以前工业销售围着零售采购转的局面会被扭转;医疗机构得到政策加持,分级医疗有医保报销的背书,“腾笼换鸟”的过程中,医疗服务费用的调整是用药品零差价来作交换;而目前主流零售药店靠价差谋利益、以销量换政策、拼规模求发展的套路仍然惯性持续。可以预见,在未来上游可选品种数量下降、下游客源被医院抢夺、传统擦边球路径被封堵的严峻形势下,同行自残的内耗竞争已不能代表行业发展的未来。


反过来看,近两年被药店行业寄以厚望的处方外流虽然被若干文件反复提及,但是高企的信息连通门槛、医保报销障碍都是要靠上端来解决,药品零售行业对此只能乞求而无任何可以主动掌握局面的能力。


特别是处方药中的“香饽饽”历来是专供医院的,如今即便有失去医院准入资格的品种想放出来,药店也要想明白:在唯低价是取的背景下,丢标的品种价格是没有优势的。而没有空间的品种即便是进入了药店,如果缺乏体系的规划和支持,在目前的常规运营模式下也是鸡肋。


至于DTP药房、慢病管理blabla,可以简单地讲,对于大多数执业药师都没配齐的连锁来讲,还是洗洗睡了吧。你就没有那个能力来做!


中医馆倒是近年来的热点,靠着理论自信和群众信任还能打个时间差,但是优质医师资源的缺乏和后继无人是这一模式的最根本问题,至于参差不齐、老出问题的饮片质量倒还可以想法解决。总之,实践是检验疗效的唯一标准,在热火过一阵后,只有那些掌握中医大师、能持续解决后续医师资源(无论是挖人还是自己培养)的中医馆才能生存下来,而这数量不可能很大。


对此难题,已有包括百洋医药等探索者在尝试通过体系平台的方式来打穿整个医疗服务体系,作为行业领军人必须要进行关注、试验和调整。否则,方向如果没走对,越是努力,失败就来得越快。


06
 门外的闯入者


作为这些年传统门店的竞争者,医药电商自身也变得越来越“传统”——虽然线上的增长速度仍然远远超过线下,但传统连锁也在积极转型,尝试把电商的基因融入自身。特别是器械和药品网络销售办法(征求意见稿)先后发布后,轻资产纯线上的发展路径已被堵死,线上线上的结合成为必由之路。


除了前述平民漱玉接纳阿里健康的投资这类看点外,医药“新零售”融合线上线下一体的尝试也得到了政府政策的支持。依托线下门店据点,以“O2O”为招牌的新电商,和依靠口碑优势开拓网上新阵地的传统连锁相映成趣。


而让人脑洞大开的,却还是来自跨行业的技术变革——5月支付宝联合张仲景大药房在河南推出了全国首家“未来药店”,通过手机扫码实现身份信息识别、社保卡绑定、家用医疗器械租赁、在线支付结算、远程问诊、分期付款购药以及会员管理等诸多功能,简化买药诊疗过程;还支持包括远程问诊、刷脸买药、信用租赁、极速送药、自助售药、花呗分期等创新服务。10月阿里更是推出 “店仓一体的分离式自助售药机v3.0”新物种,通过硬件创新结合AI控制技术、物流配送系统解决了24小时售药的难题。


作为阿里系的老对手,腾讯微信支付团队今年8月也推出了服务平台“智慧药店”,以微信支付、小程序能力为核心,重点建立电子会员专属健康档案,通过与远程问诊、智能体检设备的互通等功能,实现会员慢病管理的深度运营和全方位服务升级,目前号称已有数千家药店接入。此外,腾讯还凭借自己优势的区块链底层技术,通过与专业服务商合作,尝试构建全国医药行业区块链联盟链,搭建“全国医药行业溯源防伪服务平台”。


而除了这些高大上的“入侵者”,曾试图开展“多元化”的药品零售行业,却在被政策捆腿没能走出去之余,不经意间再次被连锁便利店抄了后路——10月,北京市商务委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便利店发展的若干措施》,允许连锁便利店可以按照有关标准,申请零售经营乙类非处方药和二类医疗器械。虽说此前在多个地方连锁便利店早有类似试水,并且多不成功,但是如果结合11 月23 日商务部联合药监局、卫健委和医保局发布的《全国零售药店分类分级管理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来看,这次问题还真是大了——如果今后拿不到较高的分类资质,连锁药店与普通便利店真就没什么区别和优势了。


07


 猪队友无时不在



行业发展环境越是错综复杂,越是希望有识之士集思广益,为行业发展出谋划策、或是助力前行。也确实有不少行业组织、专业媒体、咨询服务机构一直在默默践行着自己的责任。


但是无论行业发展如何艰难,总是有一些机构能够“处乱不惊”,组织起一波又一波搭不上边的“戈壁越野挑战”、“**祭拜大典”、“重走**路”、“**悟道之旅”,用打鸡血的活动转移老板们的视线,用一壶壶心灵毒鸡汤替代理性的思考。


还有“年年评选名相似,岁岁排行榜相同”的各类金主产品推荐(其中不乏被点名的“神药”)、行业杰出贡献发布、终身成就表彰……把药品销售总占比不到百分之十的工商小圈子拉在一起相互吹捧、自我感动,却鲜有振聋发聩、醍醐灌顶的反思和剖析,完全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岸犹唱后庭花”的即视感。


最可恶是有一类不学无术、只图语出惊人的小媒体(与点击量无关),胡乱歪曲解读国家政策,用“允许执业药师挂证”之类消息误导业界,就更是贻毒不浅。


希望业内人士一定不要贪图热闹、好大喜功,要保持定力和清醒的头脑,只有排除这些猪队友的干扰,掌舵人稳了,企业的大船才能走得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