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最新中国老年健康报告发布,来“银发经济”里冲浪?
1月26日,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京共同发布《老年健康蓝皮书:中国老年健康报告(2018)》(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迅速到来的老龄化社会将给我国带来巨大挑战,健康老龄化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由之路。
01
老龄化如同海啸般袭来
“我国的老龄化态势就像海啸一般袭来,可以说是挑战大、问题多。”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会长、《中国老年健康蓝皮书》主编刘远立对蓝皮书进行主旨解读时指出,2000年至2017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1.26亿人增加到2.41亿人,占总人口比重从10.2%上升到17.3%。预计到2020年,全国老年人口总量会超过2.5亿人,占总人口比重接近20%。
《报告》指出,我国面临老龄人口规模庞大、人口老龄化进程速度快、高龄化态势显著等特点,尤其是与“边富边老”和“先富后老”的发达国家不同,我国在刚迈入老龄化社会时处于“未富先老”状态。也就是说,在2026年老龄社会到来之际,我国凭借现有的经济发展趋势也难以达到“富有”的水平,即人口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经济发展进程。这将严重增加经济社会负担,由于老年人口比例增加,全社会用于养老、医疗、照护、福利保障和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支出将大幅增加。
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将改变劳动力供给格局和影响技术进步,使中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呈现劳动力资源短缺、与技术进步相关的人才与资源投入相对不足的局面,导致经济增长乏力。
此外,人口老龄化还可能会影响宏观经济安全,对国家能源结构、产业结构、金融系统的稳定性产生深远影响,预计在2015~2050年,全社会用于养老、医疗、照料、福利与设施方面的费用占GDP的比例,将由7.33%增长到26.24%,增长18.91个百分点。如果应对不力,人口老龄化将可能使我国经济年均潜在增长率压低约1.7个百分点。
“我们要做好打一场‘遭遇战’的心理准备。”刘远立认为,应在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有效可行的“中国方案”。
02
抓住补短板的“黄金窗口期”
《报告》提出,目前正是我国老龄化态势的发展初期,应以“补短板”、“建体系”为两大着力点,抓住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的关键时期。
“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加深,针对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生活照料等方面的服务越来越成为刚性需求。”正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所说,老年人应该享受到的是可用、可及、可接受和优质的健康服务,通过提供支持性的养老、预防、医疗、康复、照料环境,提升老年人的健康预期寿命和生活质量。
《报告》认为,一方面通过积极的健康管理、公共卫生服务、医养结合的推进和保障体制的健全让病残长者控制病情进展、减轻家庭负担、获得更优的生命质量,同时加强临终关怀,让老年人有尊严的离去;另一方面,对于活力长者,要鼓励社会参与、加强健康宣教和健康体检工作,打造老年宜居的社会环境,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促进其心理健康,使活力长者发挥余热,为家庭和社会做贡献。
对此,刘远立强调,健康老龄化不仅要重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和“老有所尊”,还要关注健康老年人群,使他们“老有所乐”、“住有所居”。
03
“盘活”第二次人口红利(“银发经济”带来机遇)
“老龄化在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盘活存量,做好增量改革’的机会。”刘远立指出,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措施的实现会使健康、活力的老年人增加,带来人力资本折旧率的降低,有利于形成第二次人口红利。
《报告》提出,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将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人口老龄化使老年人口消费率上升,倒逼经济增长方式从投资和出口依赖型向拉动内需型转变,长期照顾和老年健康服务将带来就业岗位的增加,并促进养老产品、保险产品、医养产业等繁荣发展。
此外,《报告》分析,发展健康产业是积极认识和应对老龄化的切入点。预计到2050年,我国GDP总值的1/3将和老年人有关,“银发经济”将在经济发展结构中举足轻重。而目前,单就老年用品,我国仅拥有8000种左右,较之国际上4万余种尚有较大差距。未来,围绕老年人健康多元化服务为中心而发展的医养结合、长期照护等老年健康产业将大有所为。
“实现和推进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是我国应对老龄化高速发展态势的必由之路。”《报告》提出,应科学看待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过程,全面建立有利于老年健康事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推动医养结合、推进长期照护保险和服务体系建设、构建老年友好环境。刘远立表示,“在老龄化的社会大背景下,只有老年人拥有更高的生活质量,代际关系才能和谐,社会才能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