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第十五章 缓控释制剂

医药研途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吧



内容根据人卫版药剂学第八版编写,红色字体为重点,未标红字体也重要哦!


第十五章 缓控释制剂

第一节 概述

1、缓控释制剂的特点

1)优

使用方便,减少服药次数;

释药徐缓,使血药浓度平稳,

毒副作用小,减少峰古现象和耐药性;

减少药物总剂量

疗效好;                         

可定时定位释药

2)缺

剂量调节灵活性低;

基于健康人群的群体药动学参数设计

生产成本高

3)临床意义

保持药效的同时降低不良反应

对酸不稳定或对胃刺激大的药物,肠道释放避免降级保持疗效

定位释放,起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

注射缓控释制剂,避免肠肝循环,延长作用时间


2缓控释制剂的原理:溶出、扩散、溶胀、溶蚀、渗透压、离子交换

1)溶出原理

①符合Noyes-Whitney溶出速率公式

②溶出过程为恒速的,符合零级释放

③与溶出速度相关的参数:比表面积A,扩散系数D,扩散层厚度h,浓度差(饱和溶解度Cs和溶剂中药物浓度C)

③溶出原理释放的方法:制成溶解度小的盐或酯;与高分子化合物成难溶性盐;                          增加难溶性药物颗粒直径

2)扩散原理:储库型和骨架型

1)储库型又包括水不溶性包衣膜和含水性孔道的包衣膜

①水不溶性包衣膜:符合Fick第一定律(300),可以是零级释放过程;如乙基纤维素做膜

②含水性孔道的包衣膜:接近零级释放过程,即在包衣液中加入致孔剂(如可溶性盐、糖类、可溶性高分子聚合物如PEG、甲基纤维素……)

2)骨架型

①符合Higuchi方程

②药物释放量与时间的平方根成正比,释放速率呈递减趋势,非零级释放

③公式基于的假设:药物释放是保持伪稳态;C0>>Cs,即存在过量溶质;理想的漏槽条件;药物颗粒比骨架小得多;扩散系数Dm保持恒定,药物与骨架无相互作用

④控制骨架中药物的释放:药物初始浓度、孔隙度、骨架中的弯曲因子、形成骨架的材料、药物溶解度

⑤骨架中药物的溶出速度必须大于药物的扩散速度

⑥用于释放分子质量大的药物

⑦利用扩散达到缓释的方法:包衣、微囊化、制成不溶性骨架片剂、增加粘度以减慢扩散速度、制成经皮制剂……

3)溶胀原理:亲水性聚合物骨架(羟丙甲纤维素、羧甲纤维素钠、聚乙烯醇)

4)溶蚀、扩散与溶出结合模式:是骨架材料与药物两者溶解和扩散相结合的结果

①优点:材料因生物溶蚀而最后不会形成空骨架

②缺点:影响因素多,释药动力学难控制,(一级速率释放?)

5)渗透泵原理

①可均匀恒速释放,实验零级释放

②只要膜内药物维持饱和状态,释药速率恒定,即以零级速率释放药物

③当片芯中的药物低于饱和浓度,释药速率以抛物线形式缓慢下降

④组成

含药层:相对分子质量为10~30万的聚氧乙烯(PEO)

助推层:膨胀性材料500~700万的PEO

渗透活性物质:常用无机盐(比如氯化钠)

⑤包衣:水不溶性聚合物(醋酸纤维素、ECEVA…)

⑥细孔:如激光穿孔,可一个或多个

⑦释药速率仅与片芯饱和渗透压(或吸水速度)有关,胃中离子不会渗透进入半透膜,释药速率与pH无关,在胃中与肠中释药速率相等

⑧影响释药主要因素:片芯处方组成、包衣膜渗透性和厚度、释药小孔大小

⑨分为三种类型

A型:片芯中含固体药物和电解质,遇水即溶解,电解质形成高渗透压差

  B型:药物以溶液形式存在与不含药渗透芯的弹性囊中,囊外为电解质,溶解后形成好渗透压差,使内膜产生压力而将药物溶液排出

  C型:推拉型,多室渗透泵,片芯上层=药物+具渗透压活性的亲水聚合物+辅料,下层=亲水膨胀聚合物+其他渗透压活性物质+辅料,释放=上层渗透压推动力+下层聚合物吸水膨胀后的推动力

⑩优点:载药量大,药物释放与其性质无关,但生产成本高,不适合溶液状态不稳定药物

6)离子交换原理:树脂为水不溶性交联聚合物,与药物离子键结合

①阳离子交换树脂+有机胺类药物的盐;阴离子树脂+有机羧酸盐或磺酸盐

②制备:药物溶液反复通过树脂柱或长时间接触(动态交换法和静态交换法)

③只有解离型药物适用,且剂量大的药物不适用

④可在树脂外包疏水包衣膜:乙基纤维素或蜡质类材料

⑤多柔比星羧甲基葡聚糖微球于水中不释放,氯化钠中释放(未用到树脂的离子交换)


第二节 缓控释制剂的设计


1、缓控释制剂的药物选择

理化性质:溶解度≧0.1mg/ml、适宜的PKa(非解离型透膜)、适宜的油水分配系数(决定转运)、最大剂量为0.5~1.0g、小肠段稳定

生物因素:半衰期在2~8小时、释药速率<吸收速率、释药速率最好在0.17~0.23每小时、TI大、无吸收前代谢(肠壁酶代谢饱和性)

生理学性质:吸收部位、吸收时间(9~12h,最大吸收在3~4小时)、昼夜节律、药物的运行状态(消化间期给药迅速被送入小肠,消化期可停留几小时)、食物(PH,蠕动,相互作用,血流,胃排空速率、首关效应)


2、缓控释制剂的设计要求

①生物利用度为普通制剂的80~120%,在胃于小肠吸收12h给一次药,结肠有吸收可考虑24小时给一次药

②峰浓度与谷浓度之比<普通制剂,以波动度表示;半衰期短,治疗指数窄的药物可12小时给一次药,反之24小时;零级释药的制剂峰谷浓度比显著小于普通制剂


3不宜制成缓释试剂的:剂量大、需精准控制剂量、小肠段不稳定、半衰期>24h或<1小时、治疗指数TI小、难溶性药物、吸收速度常数低的药物、局限于小肠某一部位吸收(可制成生物黏附剂或滞留制剂)、对抗菌效果依赖峰浓度


4、理想的缓控释制剂:药物释放速率=体内消除速率血药浓度稳定


5、缓控释制剂的辅料:以高分子化合物为阻滞剂

⑴骨架型

①生物溶蚀性骨架材料:蜡质类(蜂蜡、巴西棕榈蜡、蓖麻蜡、硬脂醇…)、脂肪酸及其酯类(硬脂酸、氢化植物油、聚乙二醇单硬脂酸酯、单硬脂酸甘油酯、甘油三酯…)、纤维素类(HPMCMCHEC…)

②亲水凝胶骨架材料:天然胶类(海藻酸钠、琼脂、西黄耆胶…)、非纤维素多糖(壳聚糖、半乳糖、甘露聚糖…)、乙烯聚合物和丙烯酸树脂(卡波姆、聚乙烯醇、Eudragit)

③不溶性骨架材料:纤维素类(EC) 聚烯烃类(聚乙烯、聚丙烯、EVA)、聚丙烯酸脂类(聚甲基苯烯酸甲酯)

 ⑵缓释包衣材料

①不溶性材料:ECCA、丙烯酸树脂类(Eudragit  RS/RL/NE  30D)

②肠溶性材料:纤维素酯类(CPAHPMCPHPMCAS)、丙烯酸树脂类(L型、S100)

 ⑶增稠剂:主要用于液体制剂,水溶性高分子材料(明胶、PVPCMCPVA、右旋糖酐)



第三节 缓控释制剂


(一)骨架型缓控释制剂:亲水性凝胶骨架片、蜡质类骨架片、水不溶性骨架片

1、亲水性凝胶骨架片

1)释放机制

①对水溶性药物扩散和凝胶层的溶蚀释放速度取决于扩散速度     

②对溶解度小的凝胶层的溶蚀释放速度取决于溶解度

2)控制药物的释放条件控制骨架片凝胶层的形成

3)制法:湿法制粒压片、粉末直接压片

4)结果:凝胶骨架完全溶解,药物全部释放

5)控释参数:骨架材料的比例(30%最佳)、骨架材料分子量、主药辅料的粒径、HPMC类型、处方中电解质成分


2、蜡质类骨架片

1)释放:孔道扩散与蚀解控制

2)释放机制:以溶蚀占主要地位,常呈一级释放速率释药

3)骨架材料:疏水性物质(水中不凝胶化而不释药,胃肠液溶蚀释药)

4)优点:避免局部浓度过高可以易于在胃肠粘膜滞留而作用持久受胃排空胃排空和食物影响较小

5)制备工艺

湿法制粒压片

溶剂蒸发法:药辅的水溶液或分散体加入熔融蜡质中(水分会保藏部分在颗粒内,释药速率较快)

熔融法:药辅直接加入熔融腊质中,不适宜热敏感药物

热混合法:药物与十六醇60℃混合,团块用玉米朊醇溶液制粒,所得片剂释放性能稳定


3、不溶性骨架片

1)释药过程三步走:消化液深入骨架孔内药物溶解药物从骨架孔道扩散释出(限速步骤)

2)制备方法:缓释材料粉末与药物混合后直接压片

3)释药方程:Higuchi方程

4)剂型举例

1)颗粒状骨架型压制片

①胃中崩解后类似于胶囊剂,具缓释胶囊和片剂优点

②三种形式:不同颗粒混合压片(释放速率明胶>醋酸乙烯>虫胶);微囊或微球压片;小丸压片(309页包衣小丸和空白小丸)                         

2)胃内滞留片:胃内漂浮滞留、胃壁黏附滞留、磁导向定位系统、膨胀滞留胃内漂浮片:不崩解的亲水凝胶骨架片

3)生物黏附片

①辅料:卡波普、HPCCMC-Na、壳聚糖

②三种机制:机械嵌合(与上皮细胞表面物理结合)、与黏蛋白发生黏附(丙烯酸聚合物、纤维素衍生物、甲质壳衍生物)、辅料与细胞表面化学键结合

4)骨架型小丸

①骨架型材料与药物混合制丸

②旋转滚动制丸法(泛丸法)、挤压-滚圆制丸法、离心-流化制丸法

310页茶碱骨架小丸的制备


(二)膜包衣缓释制剂:微孔膜包衣片、膜控释小片

1、市场上的缓释包衣水分散体: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聚丙烯酸树脂分散


2、微孔膜包衣

1)衣膜材料:胃肠道不溶聚合物(醋酸纤维素、乙基纤维素、EVA、丙烯酸树脂…)

2)致孔剂:水溶性物质(PEGPVPPVA、十二烷基磺酸钠、糖、盐…)

             可将药物加在包衣膜内既作致孔剂,又做速释部分

3)释放速率:完全由微孔包衣膜控制

4)只要膜内药物维持饱和浓度且膜外存在漏槽状态,则可获得零级或接近零级速率的药物释放


3、膜控释小片:缓释膜包衣后装入硬胶囊使用

4、肠溶膜控释片:药物片芯外+肠溶衣+含药糖衣层(在胃液中释药)

5、膜控释小丸:丸芯+控释薄膜衣(亲水性、不溶性、微孔、肠溶衣)


(三)渗透泵控释制剂

1组成:药物+半透膜材料+渗透压活性物质+推动剂

2、半透膜材料:醋酸纤维素、乙基纤维素

3、渗透压活性物质:乳糖、果糖、葡糖、甘露糖的不同混合物

4、推动剂:分子量3~500万的聚羟甲基丙烯酸烷基酯、1~360万的PVP

5、还可加入:助悬剂、黏合剂、润滑剂、润湿剂

6、(1)单室

2)多室:适于水溶性过大或难溶于水的药物

3)液体渗透泵:适合于软胶囊制备渗透泵系统

7、质量评价

1)体外评价:释放度

2)体内评价:生物利用度、生物等效性

3)体内外相关性:体外释放曲线与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之间的关系

4)释放度:桨法、篮法、小杯法、(往复吊桶法、流通池法)


第四节 微囊与微球


1、粒径:1-250nm

2、特点:靶向、缓释与长效、栓塞、掩味、提高药物稳定性、液态药物固体化

3、载体材料

1)天然高分子材料:明胶、阿拉伯胶、海藻酸盐、蛋白类、壳聚糖、淀粉

2)半合成高分子材料:锁甲纤维素钠、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3)合成高分子材料:聚酯类、聚酰胺、聚酸酐

5、单凝聚法

1)在水中成囊,要求药物不溶于水、成囊时系统中含有互不相溶的水、药物、凝聚相三相

2A型明胶调节PH3.2-3.8,方可成囊,B型不用调

3)工艺流程:将药物分散在3%-5%50℃明胶溶液中→10%醋酸调节PH3.5-3.8→加入60%硫酸钠凝聚囊→15℃,加入61.5%硫酸钠稀释三倍→加入37%甲醛固化囊(PH8-9)→水洗、过滤、干燥

4)影响微囊形成的因素:322


6、复凝聚法:两种具有相反电荷的高分子材料作为复合囊材

1)不适用于水溶性药物,适用于难溶性药物

2经典材料:明胶+阿拉伯胶

3)工艺:将药物分散在2.5%-5%的明胶溶液+2.5%-5%的阿拉伯胶溶液中→50℃,5%醋酸调节PH4-4.5凝聚囊→30-40℃,加入稀释1-3倍→5℃下加入37%甲醛固化囊(20%氢氧化钠调节PH8-9)→水洗、过滤、干燥

4)加水的目的:使囊成球形,降低粘度,防止粘连


7、微球的制备:乳化分散法、凝聚法、聚合法

8、药物在微球中的分散状态

溶解在微球中

以微晶状态分散镶嵌在微球内

镶嵌或吸附在微球表层

9、微囊或微球的释药机制

扩散(物理作用):初期的迅速释放慢速释放饱和溶液的较快稳定释放药物残留部分的稳定释放

囊壁的溶解(物化作用)

囊壁的消化与降解(化学与生化过程)


10、影响微囊粒径的因素:325

11、质量评价

(1)形态、粒径及分布

(2)载药百分量与包封率

(3)释药速度

(4)有机溶剂限度

(5)突释效应或渗漏率


第五节 纳米粒


1、药物纳米粒包括药物纳米晶和载药纳米粒

2、纳米晶的制备:327—328

3、载药纳米粒的制备:328页,重点理解一下乳化聚合法的原理

4、质量评价:330页,基本和微囊微球一样,只是多了再分散性检查


第六节 脂质体


1、组成:磷脂和胆固醇

2330EPR效应的概念

3、当胆固醇占比50%左右时,可以改变膜的流动性

4、脂质体的理化性质:相变温度(相变易发生药物泄露)、膜的通透性、流动性、荷电性

5、脂质体的功能特点:淋巴趋向性、被动靶向性、主动靶向性、物理化学靶向性、缓释性

6、脂质体作用机制:吸附、脂质交换、内吞(主要)、融合、渗漏、酶消化

7脂质体的制备方法:胆固醇+磷脂+脂溶性物质溶于有机溶剂形成脂质溶液除去有机溶剂并干燥形成脂质薄膜分散于水溶性物质的水溶液中纯化质量分析

8、制备方法:薄膜分散法、过膜挤压法、逆向蒸发法、化学梯度法、注入法、冷冻干燥法、超生分散法

9、注意:明白PH梯度法的制备过程

10、质量评价:包封率与载药量、形态与粒径、渗漏率、磷脂氧化程度


医药研途今年全新推出611所包含科目的全部真题,总结加上详解不容,615的有机分析全部用得上,欢迎大家咨询选购。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