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把脉手把手教,最全动图展示并心法口诀!

广东医药临床学府


都说中医把脉很玄乎,其实只要你了解中医把脉的原理,中医把脉是为了获取什么信息,你就不会有这样的困惑。

中医号脉从古代一直被沿用传承至现在,足以可见它的强大生命力和科学性。中医自古便有号脉这一绝学。望,闻,问,切始终以普遍应用的技巧,尤其是切脉,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神奇性的技巧。

中医号脉其实就是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其实中医把脉最关键不是为了诊断出一个西医病名,而是帮助辩证知道治疗和用药。



健康人的脉

要了生病的脉象,首先得了解健康人的脉是怎样的。

健康人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一般是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又称为平脉或缓脉。平脉至数清楚,一息(即一呼一吸)之间四至五次,相当于72~80次,节律、强弱一致。

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生理的或暂时的变化,也属正常。如年龄越小,脉跳越快,婴儿脉急数,每分钟120~140次;五、六岁儿童常为一息六至,每分钟90~110次;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力;年老人体弱,脉来较弱;成年人女性较成年男性脉细弱而略快;瘦人脉较浮,胖人脉多沉;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长途步行,饮酒饱餐,情绪激动,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则脉较弱。

1、大小:

管察气:大气旺,小气虚。

2、快慢:

管察精:快精虚,慢精足。

3、硬软:

管察火:硬火多,软火少。

4、浮沉:

管表里:[亦可说阴阳]浮表症,沉里症。

5、匀乱:

管察安危: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常见的异常脉象:

浮脉

是脉动显现部位表浅的一种脉,轻取即得,重按反而变弱。一般情况下,提示病邪在表。脉浮而有力者为表实,浮而无力者为表虚。

沉脉

是脉动显现部位较深的一种脉,轻取不得,重按始见。通常主里证,沉而有力者为里实证,沉而无力者为里虚证。

迟脉

脉来较慢,每分钟60次以下。多主寒证,因寒可使血流速度减慢。迟而有力者为冷积实证,迟而无力者为阳虚证。

数脉

脉来较快,每分钟90次以上,来去急促。多主热证,因热可使血流速度加速,数而有力者为实热证,数而无力者为虚热证。

细脉

又称小脉,脉如细线,软弱少力,但应指尚明显。是湿证与虚证之象。因湿邪阻滞脉道或气血虚而不能充盈脉道所致。

洪脉

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状如洪水。大多主邪热亢盛的实证。

弦脉

脉形端直,如按琴弦。常见于有肝胆病、痰饮证、疼痛证的患者。

滑脉

脉来流(滑)利,如盘走珠。是实热证、痰饮证、伤食证,或妊娠的脉象。

涩脉

脉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为气滞证、瘀血证、精血亏少证之征象。

虚脉

三部脉举按皆无力,隐隐蠕动于指下,为一切无力脉之总称。是虚证之象,主要为气虚或气血两虚证。

实脉

三部脉举按皆有力,脉来盛而坚实,为一切有力脉的总称。是实证之象,提示邪气实而正气不虚。


号脉方法:

早期的切脉方法比较复杂,要切按头颈、手、足等多处部位的脉动。以后逐渐简化为只切按手腕部的脉搏,称为“寸口”诊法。在这短短寸许长的脉动部位上,古代医家做足了文章。他们将腕横纹向上约一寸长的这段脉动分成了三“寸、关、尺”三部。

左右手的寸、关、尺部位分属不同的脏腑,认为可以反映相应脏腑的病变。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况,右关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肾(命门);左寸反映心,左关反映肝,左尺反映肾与膀胱。

仔细观察,大家可以发现:远端的寸部对应的是人体最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与循环系统);中间的关部,对应肝、脾胃(中焦,消化系统);近端的尺部对应肾、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统)。如此,小小的“寸口”,却俨然成为人体五脏六腑的全息窗口。

仅此还不够,在切脉的时候,还要用三种不同的指力去按压脉搏,轻轻用力按在皮肤上为“浮取”;中等度用力按至肌肉为“中取”;重用力按至筋骨为“沉取”。寸、关、尺三部,每一部有浮、中、沉三候,合称为“三部九候”。不同手法取到的脉,临床意义不同。通常,脉浮于外者,病位浅,沉于里者病位深。

切脉时还有许多讲究。首先,要求安静,包括外环境的安静与医患两者心神的安静。患者在诊脉前要休息片刻,待安静后方可诊脉。医者切脉前一定要静心,调整呼吸,并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指下,细心切按一分钟以上。诊脉时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与心脏保持在同一水平位,手腕舒展,掌心向上。

其次,切按时医者用三指定位,即先以中指定好关部,再根据患者身高调整三个手指的疏密。若患者身材高大,布指宜疏;矮小者,布指宜密,小儿则用一指(拇指)诊脉,不分三部。

学习诊脉,必须先了解正常的脉象。正常脉称为“平脉”、“常脉”。每分钟跳动70—80次左右,节律规则,脉型不粗不细,不浮不沉,不刚不弱。但正常脉象常随季节、年龄、性别、体质等会有差异。如春、夏、秋季的脉大多偏浮,而且搏动有力;冬季的脉多沉伏于里。年龄越小脉搏越快,青壮年脉多强而有力,老年人的脉较弱;身材高大的人脉多长,矮小的人脉较短,瘦人脉多浮,胖人脉多沉;饱食后及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多软弱。如果发现相反脉象,如冬天脉浮、胖人脉浮、瘦人脉沉等,提示脉象异常。


实用举例

如肝硬化的脉:快,小,硬,沉,[两关独居中]。套入脉理,则为精亏,气虚,火多,里即病在内脏,两关微浮一些,为气火位于肝胃,[我又把它戏为黄豆脉,一切癌症艾滋病白血病均为黄豆脉],你叫我看病,不用你出声,我一看脉就能说出你有什么病,好玩吧?

比如感冒的脉:大,浮,硬,快,套入脉理,为气旺,病表[表即躯体感冒属表症]火多,精亏,看到这样的脉,你说你肚疼,那你在说谎,一摸你的脉,你体内隐藏的病,便无处躲藏,现形毕露,好玩吧?只要你到了这种水平,心情就愉快了。

李时珍脉决总结了中医常见的脉象和主病,不得不感谢古人的智慧。方便了我们后人学习

28脉分脉脉歌及全部脉象动态图

浮脉

【体象歌】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歌】浮脉为阳,其病在表。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歌】无力表虚,有力表实。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沉脉


【体象歌】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歌】沉脉为阴,其病在里。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或水与血。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淋浊痢泄。

【兼脉歌】无力里虚,有力里实。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迟脉


【体象歌】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歌】 迟脉主脏,其病为寒。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歌】 有力积冷,无力虚寒。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数脉


【体象歌】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主病歌】 数脉主腑,其病为热。寸数喘咳,口疮肺;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

【兼脉歌】 有力实火,无力虚火。浮数表热,沉数里热。阳数君火,阴数相火。右数火亢,左数阴戕。

滑脉


【体象歌】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露之义。

【主病歌】 滑脉为阳,多主痰涎。寸滑咳嗽。胸满吐逆;关滑胃热,壅气伤食;尺滑病淋,或为痢积,男子溺血,妇人经郁。

【兼脉歌】浮滑风痰,沉滑痰食。滑数痰火,滑短气塞。滑而浮大,尿则阴痛。滑而浮散,中风瘫痪。滑而冲和,娠孕可决。

涩脉


【体象歌】涩脉蹇滞,如刀刮竹;迟细而短,三象惧足。

【主病歌】涩为血少,亦主精伤。寸涩心痛,或为怔忡。关涩阴虚,因而中热;右关土虚,左关胁胀。尺涩遗淋,血利可决;孕为胎病,无孕血竭。

【兼脉歌】 涩而坚大,为有实热;涩而虚软,虚火炎灼。

虚脉


【体象歌】虚合四形,浮大迟软;及乎寻按,几不可见。

【主病歌】虚主血虚。又主伤暑。左寸心亏,惊悸怔忡;右寸肺亏,自汗气怯。左关肝伤,血不营筋;右关脾寒,食不消化。左尺水衰,腰膝痿痹;右尺火衰,寒证蜂起。

实脉


【体象歌】实脉有力,长大而坚;应指愊愊,三候皆然。

【主病歌】血实脉实,火热壅结。左寸心劳,舌强气涌;右寸肺病,呕逆咽疼。左关见实,肝火胁痛;右关见实,中满气疼。左尺见之,便闭腹疼;右尺见之,相火亢逆。

【兼脉歌】 实而且紧,寒积稽留。实而且滑,痰凝为祟。

长脉


【体象歌】长脉迢迢,首尾俱端;直上直下,如循长竿。

【主病歌】长主有余,气逆火盛。左寸见长,君火为病;右寸见长,满逆为定。左关见长,木实之殃;右关见长,土郁胀闷。左尺见之,奔豚冲兢;右尺见长,相火专令。

短脉


【体象歌】短脉涩小,首尾俱俯;中间突起,不能满部。

【主病歌】短主不及,为气虚证。短居主寸,心神不定;短见右寸,肺虚头痛。短在左关,肝气有伤;短在右关,膈间为殃。左尺短时,少腹必疼;右尺短时,真火不隆。

洪脉


【体象歌】洪脉极大,状如洪水;来盛去表,滔滔满指。

【主病歌】洪为盛满,气壅火亢。左寸洪大。心烦舌破;右寸洪大,胸满气逆。左关见洪,肝木太过;右关见洪,脾土胀热。左尺洪兮,水枯便难;右尺洪兮,龙火燔灼。

微脉


【体象歌]微脉极细,而又极软;似有若无,欲绝非绝。

【主病歌】 微脉模糊,气血大衰。左寸惊怯,右寸气促。左关寒挛。右关胃冷。左尺得微,髓竭精枯;右尺得微,阳衰命绝。

细脉

【体象歌】细直而软,累累萦萦;状如丝线,较显于微。

【主病歌】细主气衰,诸虚劳损。细居左寸,怔忡不寐;细在右寸,呕吐气怯。细入左关,肝阴枯竭;细入右关,胃虚胀满。左尺若细,泄痢遗精;右尺若细,下元冷惫。

濡脉


【体象歌】濡脉细软,见于浮分;举之乃见,按之即空。

【主病歌】濡主阴虚,髓绝精伤。左寸见濡,健忘惊悸;右寸见濡,腠虚自汗。左关逢之,血不营筋;右关逢之,脾虚湿浸。左尺得濡,精血枯损;右尺得之,火败命乖。

弱脉


【体象歌】弱脉细小,见于沉分;举之则无,按之乃得。

【主病歌】弱为阳陷,真气衰弱。左寸心虚,惊悸健忘;右寸肺虚,自汗短气。左关木枯,必苦挛急;右关土寒,水谷之疴。左尺弱形,涸流可征;右尺弱见,阳陷可验。

紧脉


【体象歌】紧脉有力,左右弹指;如绞转索,如切紧绳。

【主病歌】紧主寒邪,又主诸痛。左寸逢紧,心满急痛;右寸逢紧,伤寒喘嗽。左关人迎,浮紧伤寒;右关气口,沉紧伤食。左尺见之,脐下痛极;右尺见之,奔豚疝疾。

缓脉


【体象歌】缓脉四至,来往和匀;微风轻颭,初春杨柳。

【主病兼脉歌】缓为胃气,不主于病;取其兼见,方可断证。浮缓风伤,沉缓寒湿。缓大风虚,缓细湿痹。缓涩脾薄,缓弱气虚。右寸浮缓,风邪所居;左寸涩缓,少阴血虚。左关浮缓,肝风内鼓;右关沉缓。士弱湿侵。左尺缓涩,精宫不及;右尺缓细,真阳衰极。

弦脉

【体象歌】弦如琴弦,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指下挺然。

【主病歌】弦为肝风,主痛主疟,主痰主饮。弦在左寸,心中必痛;弦在右寸,胸及头疼。左关弦兮,痰疟癥瘕;右关弦兮,胃寒膈痛。左尺逢弦。饮在下焦;右尺逢弦,足挛疝痛。

【兼脉歌】 浮弦支饮,沉弦悬饮。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弦大主虚,弦细拘急。阳弦头痛,阴弦腹痛。单弦饮癖,双弦寒痼。

动脉


【体象歌】动无头尾,其动如豆;厥厥动摇,必兼滑数。

【主病歌】动脉主痛,亦主于惊。左寸得动,惊悸可断;右寸得动,自汗无疑。左关若动,惊及拘挛;右关若动,心脾疼痛。左尺见之,亡精为病;右尺见之,龙火奋迅。

促脉


【体象歌】促为急促,数时一止;如趋而蹶,进则必死。

【主病歌】促因火亢,亦由物停。左寸见促,心火炎炎;右寸见促,肺鸣咯咯。促见左关,血滞为殃;促居右关,脾宫食滞。左尺逢之,遗滑堪忧;右尺逢之,灼热为灾。

结脉


【体象歌】结为凝结,缓时一止;徐行而怠,颇得其旨。

【主病歌】结属阴寒,亦由凝积。左寸心寒,疼痛可决;右寸肺虚,气寒凝结;左关结见,疝瘕必现;右关结形,痰滞食停。左尺结兮,痿躄之疴;右尺结兮,阴寒为楚。

代脉


【体象歌】代为禅代,止有常数;不能自还,良久复动。

【主病歌】代主脏衰,危恶之候。脾土败坏,吐利为咎;中寒不食,腹疼难救。两动一止,三四日死;四动一止,六七日死。次第推求,不失经旨。

革脉


【体象歌】革大弦急,浮取即得;按之乃空,浑如鼓革。

【主病歌】革主表寒,亦属中虚。左寸之革,心血虚痛;右寸之革,金衰气壅。左关遇之,疝瘕为祟;右关遇之,土虚为疼。左尺诊革,精空可必;右尺诊革,殒命为忧。女人得之,半产漏下。

牢脉


【体象歌】牢在沉分,大而弦实;浮中二候,了不可得。

【主病歌】牢主坚积。病在于内。左寸之牢,伏梁为病;右寸之牢,息贲可定。左关见牢,肝家血积;右关见牢,阴寒痞癖。左尺牢形,奔豚为患;右尺牢形,疝瘕痛甚。

散脉


【体象歌】散脉浮乱,有表无里;中候渐空,按则绝矣。

【主病歌】散为本伤,见则危殆。左寸之散,怔忡不寐;右寸之散,自汗淋漓。左关之散,当有溢饮;右关之散,胀满蛊疾。居于左尺,北方水竭;右尺得之,阳消命绝。

芤脉


【体象歌】芤乃草名,绝类慈葱;浮沉俱有,中候独空。

【主病歌】芤脉中空,故主失血。左寸呈芤,心主丧血;右寸呈芤。相搏阴伤。芤入左关,肝血不藏;芤现右关,脾血不摄。左尺如芤,便红为咎;右尺如芤,火炎精漏。

伏脉


【体象歌】伏为隐伏,更下于沉;推筋著骨,始得其形。

【主病歌】伏脉为阴,受病入深。伏犯左寸,血郁之证;伏居右寸,气郁之疴。左关值伏,肝血在腹;右关值伏,寒凝水谷。左尺伏见,疝瘕可验;右尺伏藏,少火消亡。

疾脉


【体象歌】疾为急疾,数之至极;七至八至,脉流薄疾。

【主病歌】疾为阳极,阴气欲竭;脉号离经,虚魂将绝;渐进渐疾,且多殒灭。左寸居疾,勿戢自焚;右寸居疾,金被火乘。左关疾也,肝阴已绝;右关疾也,脾阴消竭。左尺疾兮,涸辙难濡;右尺疾兮。赫曦过极。

鉴别和对比

为了方便鉴别和对比,了解各种相似脉象的区别,二羊特意整理出对比图片,方便大家学习


10月30号《中医诊断班》开课


陈启松   教授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副主任医师。从事中医医、教、研工作二十余年,热爱传统中医及中医教育事业,中医基础知识扎实。在教学实践中,能将自己从事临床实际工作的体会与经验与书本知识结合起来进行讲授,并能将复杂深奥的中医知识,综合自己对中医知识的积累和理解,深入浅出地讲授给学生,使学生易于理解,产生兴趣,坚定了学生的中医思想,深受学生好评。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掌握了学生对本专业知识部分的难点、疑点等,能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能熟练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精通日语,能用日语讲授中医课程,在学校的对外教育中发挥了作用。

主要著作:1.新版高等中医药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 《中医学基础》 编委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1,8

2.《中西医结合诊断学》 编委 科学出版社 2003,8

3. 21世纪高职高专教材 《中医学基础》 编委 科学出版社 2005,2

4.《中医诊断歌诀新编》 主编 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5,7

5. 五版修订教材《中医诊断学》 修订者 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6


授课老师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陈启松教授。
上课时间:10月30号、31号,两天
上课地址:广州总校区
原价3800元,迎深圳分校开业活动优惠价580元,限30个名额。5人组团免1人。
报名咨询:
陈老师  158 7654 9800(加微信请备注“诊断”)
上课地址:
广州总校区:
广州市荔湾区坦尾路44号广东省五羊职业培训学院3/4楼
广州分校区:
广州市白云区机场路12号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术交流中心
深圳分校区:
深圳市龙岗区大运软件小镇11号楼4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