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心血管内科房颤团队为一位高龄永久性房颤患者成功实施了左心耳封堵术。这是晋东南地区开展的首例左心耳封堵术,此项技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我市房颤治疗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心房颤动是老年人中以及心脏病患者中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引起缺血性中风的主要原因之一。房颤的主要危害是引起脑卒中和诱发心力衰竭,房颤时,杂乱无章的心脏电活动代替正常心律下规则的心脏电活动,导致不稳定的快心律,可伴随心悸、气促等症状。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血液在心房内淤滞,这种不正常的心律可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房颤患者随访研究显示5年中风的发生率高达20%,中风后一年死亡率达30%,5年内三分之一患者复发。因此心房颤动的目标主要是预防脑卒中。研究表明,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比普通人高五倍,而在非瓣膜性房颤中,90%以上血栓的形成与左心耳有关。以往治疗的重点是恢复窦性心律和维持窦性心律,以及应用药物抗凝治疗。目前国内应用的抗凝血药物主要是华法林,由于安全范围窄,需要反复监测凝血指标,且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临床应用受到限制。近年来,微创疗法的左心耳封堵术已成为全球预防心房颤动病人卒中的治疗新趋势,己有多个国际临床研究证明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左心耳封堵可以使中风/栓塞/心血管死亡率降低40%,心血管死亡率降低60%,全因死亡率降低34%。2016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心房颤动治疗指南亦将左心耳封堵术作为卒中高危和有长期口服抗凝治疗禁忌证的患者的治疗选择。术中操作
我院心血管内科张卫玲副主任带领心电生理团队在秦中胜院长现场指导下,在超声医学科赵嘉主治医师和麻醉科蒋晓林主治医师的配合下,于8月31日完成了该例左心耳封堵术。心血管内科很荣幸邀请到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房颤中心医疗主任蔡衡教授为此次手术提供技术指导。
术中食道超声进行PASS原则评估
(术后LAAC技术交流)
该患者男,82岁,永久性房颤,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仍发生脑梗死,下肢动脉栓塞。初步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单腔起搏器植入术后,永久性心房颤动,高血压病2级(很高危),2型糖尿病,陈旧性脑梗死,右下肢动脉栓塞。CHA2DS2-VASc评分:7分。HAS-BLED评分:4分。为预防房颤血栓栓塞事件再次发生,选择行左心耳封堵术。
左心耳造影
心脏超声证实封堵成功,无露肩残余分流
心耳封堵成功,释放后造影
术中造影显示左心耳呈多分叶菜花状,极易造成血流瘀滞,继而形成心源性血栓引发中风。通过植入一枚30mm直径的WATCHMAN左心耳封堵伞成功的封堵住了心耳的开口,有效地避免了血栓堵塞心脑血管的风险,极大地降低了该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
封堵伞成功地封堵住了心耳开口,有效地避免了血栓栓塞风险,极大地降低了该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
非瓣膜性房颤+高卒中风险,同时满足以下任意一种情况都可以作为左心耳封堵术的适应症。
①不能口服抗抗凝药:有华法林禁忌症或者无法长期服用华法林,中度肾功能不全;
②不愿意服用抗凝药:如果经常旅行和运动的患者,认知能力差的患者(包括容易忘记服药或者服药过量的患者);
③高出血风险:HAS-BLED≧3分,有出血倾向和有出血史的患者,再就是做过PCI 需要抗凝联合抗血小板的患者。
晋城市人民医院房颤中心是省内较有影响力的房颤综合诊疗及卒中预防中心之一,此次成功开展左心耳封堵术为晋东南地区不能耐受长期抗凝治疗或不愿意接受长期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带来了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