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岁老人换了个髋关节,当天就能走路,今年108岁了!主刀的是他…
1
坚持术后随访,仁术背后有仁心
任绍东今年56岁,在他的名字背后是一连串头衔,代表了他在骨科领域的地位。回忆自己学医的过程,任绍东说,1985年从医学院毕业时,他一开始想从事心胸外科,但骨科的老师看中了他,在老师的用心培养下,毕业三四年,他就已经能主刀手术了。
仁术背后一定有仁心。老师传授任绍东医术,更重要的是教会了他如何做一个好医生。“那时,我常常跟老师骑着自行车,去给术后的老人做随访,看看老人恢复得怎么样,老人看到我们总是非常热情,有时塞点地瓜,有时送条鱼。”任绍东说。
2001年,任绍东加入常平医院,19年来,他和常平医院一同发展。如今,常平医院已经升级为市东部中心医院,他也成为了医院大骨科主任兼脊柱外科主任。但无论身份怎么变化,随访习惯始终没变。他不但自己随访,他还带领团队一起随访。
“随访其实就是延续治疗,一方面是增进了医患感情交流,一方面也是看看手术后恢复效果。”骨科副主任医师马邦兴说,看到一个个老人的处境因为随访得到改变,老人的儿女因为医护人员的随访而对老人照顾有加,这正是医生价值的体现。
2
刷新纪录,超快速康复已达百例
马邦兴10年前研究生毕业来到市东部中心医院时就跟着任绍东,他深深理解随访的意义。“像我们做的老年髋关节置换,如果老人术后回到家不积极的做康复,那么老人也很快就会死去。而随访后,老人和家属积极配合动起来,老人活下去,这对医生是极大的鼓励。”
如何让老人在进行了髋关节置换后能快速的落地,是这一切的前提。任绍东和团队经过系统的研究,不断改进技术,将最开始要术后1-2周下地,后来常规需要1-3天下地,最终缩短到术后3小时内就可下地。2017年至今,他们成功开展髋关节置换超快速康复100例。
这是国内同类手术后患者下地行走最快的时间。任绍东说,从术后2周到3个小时下地,转变一方面是源于多学科合作,尽快检查,尽快手术,微创技术的进步,团队默契的配合,平均20多分钟就完成手术;另一方面也是观念的转变,越早让患者下地,对其康复越有益。
“有人问,术后3小时下地和5小时、8小时或者第二天下地,区别真的有那么大吗?我回答‘真的有’。”任绍东说,按照目前的手术效果,术后3个小时内是完全有条件下地的,无痛技术能达到,越早下地伤口渗血越少,患者的恢复健康信心也会倍增。
3
设计治疗方案时,也在设计人生
今年108岁的陈老太太是常平镇木伦村人,2012年,陈奶奶102岁时,在家里摔了一跤,造成髋关节骨折,走不了路,被家人送到医院。任绍东为她做了髋关节置换手术,老人术后第一天便可下地行走,不久便恢复了健康,自己能行走了。
老人103岁、105岁、今年108岁时,任绍东都去回访过。老人出院后,老人的儿子为她请了保姆,但后来保姆被老人赶走了,她竟然自己洗衣服做饭。“看到老人仍然健在,可以行走,我非常高兴,这说明我们的髋关节置换超快速恢复是很有价值的。”任绍东说。
任绍东和团队将接受他们治疗康复的老人组成了“老年关节俱乐部”,每年组织老人们搞活动;针对一些特殊病人,他们反反复复去回访,督促家人照顾好老人,有的老人术后回家又摔倒了,医护人员自费帮老人治疗,最终,老人的儿女都被他们打动。
市东部中心医院医务科副主任周国新也曾在骨科工作多年,年轻时他并不理解任绍东的做法,甚至觉得这是“不务正业”。但慢慢的他懂了,“医生在为患者设计治疗方案时,其实是在为他们设计人生。本着初心,做正确的事,静待时间的回报,这就是好医生!”
对老年人来说
很可能是一次致命的打击
任邵东医生用仁心、仁术
让老年人的
晚年生活更幸福、更健康
点赞!
文/广州日报 记者 汪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