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吸虫病患者吡喹酮治疗后调节性T细胞和IL-35的变化

《中国热带医学》 童新灯[1];李敏[2];熊晓佳[1];彭雁忠[1]
摘要:
目的研究肝吸虫病患者吡喹酮治疗前后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和血清IL-35的变化。方法 42例肝吸虫病患者,分为吡喹酮片(150mg/kg)治疗1个疗程组(共17例)和2个疗程组(共25例),比较1个疗程组和2个疗程组治疗前后以流式细胞技术测定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和ELISA法测定血清IL-35含量的变化,并设健康对照者14例。结果 1个疗程组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治疗前后分别为(12.3±4.1)%和(9.2±2.9)%;2个疗程组治疗前后分别为(11.9±3.7)%和(4.4±2.5)%;健康对照组为(4.2±1.1)%。1个疗程组血清IL-35治疗前后分别为(82.2±15.3)pg/m L和(62.3±11.9)pg/m L,2个疗程组治疗前后分别为(88.3±18.5)pg/m L和(39.7±10.4)pg/m L,健康对照组为(38.4±10.6)pg/m L。治疗前,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和IL-35含量1个疗程组和2个疗程组均较健康对照组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6个月后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和IL-35含量1个疗程组与2个疗程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2个疗程组和健康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肝吸虫病患者吡喹酮治疗前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和血清IL-35升高,治疗后均下降,2个疗程组下降更显著,可作为肝吸虫病疗效的判定指标。
肝吸虫病 , 吡喹酮 , 调节性T细胞 , IL-35
下载全文

相关文献

  • 阿苯达唑联合吡喹酮治疗肝吸虫病出现黄疸的相关病因分析

    目的:探讨阿苯达唑片与吡喹酮片治疗肝吸虫病对胆红素代谢的影响。方法:收治肝吸虫病患者112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阿苯达唑片联合吡喹酮片与单独应用吡喹酮片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在苯达唑联合吡喹酮组,ALT、AST、TB无升高...
  • 吡喹酮在治疗肝吸虫病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其对策

    目的探讨分析吡喹酮在治疗肝吸虫病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其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6年10月收治的肝吸虫病患者435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本次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吡喹酮药物对患者加以治疗,探讨分析患者在治疗中的不良反...
  • 阿苯达唑片治疗肝吸虫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比较阿苯达唑片与吡喹酮片治疗肝吸虫的临床疗效和副作用。方法将100例肝吸虫病患者根据感染程度情况平均分为两组,一组使用阿苯达唑片进行治疗,另一组使用传统的药物吡喹酮片进行治疗,治毕1个月检查粪便样本,以虫卵阴转率为疗效评价指标,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