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提高阿柔比星(aclarubicin A,ACRA)体内抗肝癌效果,降低其对正常组织器官的毒副作用,以氰基丙烯酸异丁酯(isobutylcyanoacrylate,IBC)为载体材料,制备出肝靶向阿柔比星A聚氰基丙烯酸异丁酯毫微粒(aclarubicin A polyisobutylcyanoacrylate nonopaticles,ACR-IBC-NP),以3H-ACR A为示踪物,采用液体闪烁计数技术研究了ACR-IBC-NP灌胃与尾静脉注射两种给药途径在小鼠血液及靶器官肝脏中的药物动力学规律,结果表明,灌胃给药时ACR-IBC-NP在血液与肝脏中的药时数据均可以用血管外给药的二室模型描述:尾静脉注射给药时ACR-IBC-NP在血液与肝脏中的药时数据虽然可以分别用二室模型与血管外给药的二室模型进行较好地描述,但是,靶向至肝脏的ACR-IBC-NP作为药物储库,使血液中药时曲线出现双峰,常规药物动力学模型均不能很好地拟合,提示具靶向缓释特点的药物传输系统的药物动力学模型有待进一步研究,ACR-IBC-NP的体内过程表明,ACR-IBC-NP在尾静脉注与灌胃两种给药途径时均具有肝靶向作用与缓释作用,以靶向效率(targeting efficiency,TE;TE=AUC靶器官/AUC血液)为指标评价ACR0-IBC-NP的靶向效果,尾静脉注射与灌胃两种给药途径的TE分别是14.41与28.47,灌胃给药时,ACR-IBC-NP的绝对生物利用度为38.53%,由于靶向药物传输系统希望靶器官药物浓度水平与维持时间适宜,作者认为,血管外给药时,靶器官中药物的利用速度与程度应该作为靶向药物传输系统的重要质量参数,参考常规的药物生物利用度概念,作者首次定义靶器官生物利用率(F)按下式计算,F靶器官=AUC靶器官,血管外给药/AUC靶器官,静脉给药×100%,得出ACR-IBC-NP灌胃给药的靶器官生物利用为7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