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炎帝神农以姜水成,生而异德,故以姜为姓.始作耒耜,教民耕种,号神农,自西徂东[1].作赭鞭、钩钅制,从六阴阳,与太乙巡五岳四渎,土地所生草石,骨肉心灰、皮、毛羽,万千类,皆鞭问之,得其所能治主,当其五味,一日七十毒[2].遂有神农本草三卷.这就是古代文献记载的来历注脚.其实史学家认为:药性始于神农,上古之时,刀圭火齐,书契未作,文字未传,并非开天明道之始祖"述而不作”,而是后人"信而好古”,著书立说必高远其所从来."故为道者,必托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学.”[3]约成书于公元200年,历经战国、秦、汉时人增益而成.总结了公元2世纪以前我国治疗用药的经验,但原书已佚亡,最早见于梁,辗转保存于历代本草著作中.晋唐时期,医家奉之为"用药之圭臬,临证之津梁.”翕然宗之.笔者根据清*孙星衍辑的,就本书的药学成就作一探析,不妥之处,就正于同道.
1 三品定位,肇具药物分类之端倪
科学理论的确立,无不是通过反复的生活、生产和科学实践,再从反复认识中得出正确的理性结论.刘恕云:"民有疾病,未知药石,炎帝始尝草木之滋味,水泉之甘苦,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以疗民疾.”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先民们为生存而采食和狩猎,接触并逐渐了解了这些植物和动物、矿石及其对人体的影响,在辨识和使用过程中,有意识地尝试、观察,逐步积累了零星、分散、肤浅的药物知识,并为此付出过沉重的代价.直至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风起云涌,社会改革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秦、汉王朝的先后建立,使封建制度进一步巩固,社会经济也得到了新的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在这样深厚的社会土壤上得以蓬勃发展,医药学也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个发展高潮.然而,大千世界,物竞天择,物各有性,性各有用,其可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