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0~6岁儿童单纯性肥胖流行病学研究

《中华儿科杂志》 无[1,2]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自1996年第二次全国儿童期单纯肥胖症流行学研究后10年来我国儿童期单纯肥胖症的发展特征和趋势;复核本工作组研究初期所确定的工作假设和所选择的指示参数的科学效应;修订本工作组所制定的中国儿童单纯肥胖症控制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方法选择沈阳、济南、青岛、郑州、长沙、重庆、西安、成都、深圳、海口、文昌11个城市,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共调查0~6岁儿童84766名,代表人口1414220名儿童。儿童肥胖的判定标准为世界卫生组织(WHO)身高标准体重值,采用标准差计分法(Z—xcore),体重高于中位数1个标准差为超重、高于2个标准差为肥胖。测量体重、身长/身高、3岁以上儿童的腰围、臀围、大腿围及血压。计数、计量数据分别采用X^2检验和t检验进行分析,显著性检验水平为0.05。结果(1)本次调查0~6岁儿童肥胖、超重总检出率分别为7.2%、19.8%,其中男童肥胖、超重检出率分别为8.9%、22.2%,女童肥胖、超重检出率分别为5.3%、17.0%。较1996年分别增长了3.6、4.7倍,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56%和52%。肥胖、超重检出率北部高于西部,中南部居中;男童高于女童。肥胖、超重比仍处于高危水平。(2)出生后1个月儿童的平均体块指数(BMI)值〉16.5,于1个月时BMI均值达最高(17.8),之后逐渐降低,5.5岁时降至最低点(平均值15.7),然后随年龄上升,但最高BMI均值未超过18。(3)本次调查中,脂肪重聚年龄为5.5岁,较1996年后移半年。出生后前半年的脂肪重聚比(ARR1)为0.56,出生后半年(ARR2)为0.97,均处于可接受水平,且明显低于10年前的水平。(4)西部地区儿童由于身高不足,可以出现“假性超重”。这既掩盖了早期线性生长不足和营养不良,又掩盖了�
儿童 , 肥胖症 , 流行病学研究 , 危险因素
下载全文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