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纤维化32例临床特点及转归分析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安乐美[1];许玉峰[2];张卓莉[1]
摘要:
目的:通过对腹膜后纤维化临床特点及其影像学表现的分析,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收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从2009年7月至2011年12月诊断为腹膜后纤维化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并对其CT/MRI下炎性-纤维包块进行测量和分期;同时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急性期反应物、肾功能、影像学变化及D-J管拔除情况变化,分析急性期反应物变化与影像学变化之间的相关性。结果:32例患者中男21例,女11例,男女比例为1.91∶1,年龄30~78岁,平均60岁。首诊表现主要包括腹痛、腹胀、腰痛、体重减轻、下肢浮肿等。26例(81.25%)患者经超声检查发现有肾积水,所有患者均经CT/MRI检查发现腹膜后软组织影而确诊。32例患者均接受激素治疗,31例接受他莫昔芬治疗,8例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随诊的18例患者均接受激素/免疫抑制剂/他莫昔芬治疗,其中13例患者置入D-J管,平均随访14个月。药物治疗后患者症状缓解,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下降,肾功能较前改善,腹膜后纤维化包块较前明显缩小,D-J管平均置管时间为13.1个月,拔管率80%。平均治疗8.1个月后,ESR、CRP变化与CT/MRI腹膜后软组织左右径线变化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0、0.66(P〈0.05)。结论:腹膜后纤维化临床表现多样且不特异,确诊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药物治疗可缓解患者症状,降低急性期反应物,改善肾功能和影像学表现,提高拔管率。治疗前后的ESR、CRP变化与CT/MRI软组织包块左右径线变化呈正相关。
腹膜后纤维化 , 磁共振成像 , 糖皮质激素 , 治疗结果 , 他莫昔芬
下载全文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