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心颗粒的前世

步長制药

稳心颗粒的组方思想最早传承于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汤主之 ,即益气宁心、活血复脉、虚实兼顾。《金匮要略》明确提出:“寸口脉细而弱,动则为悸”。心悸病机多为气阴两虚、心脉不畅,故以稳心颗粒益气养阴、宁心复脉、活血祛瘀、定悸安神。


稳心颗粒的研究始于80年代初。最初由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以周玉萍为核心的几位中医医生启动这项工作。



他们考虑到中医的“心悸怔忡”即指期前收缩或其他快速性心律失常,其临床常见,求治的病人很多,应当更好的发挥中医中药的优势给予治疗。根据中医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理论,借鉴古方“炙甘草汤”之旨以及前人验方与广安门中医院临床经验相结合,最终由党参、黄精、三七、琥珀、甘松五味中药组成治疗心律失常稳心颗粒组方。


方中党参为君药,其甘平,补中益气,安神,定悸,药性柔和,润而不燥。黄精为臣药,其甘平,补脾气而润心肺,辅助党参益气以生血,为臣药。其余三者为佐药,三七甘而微苦,性温,行瘀止血定痛,兼有补益之力;琥珀甘平,活血化瘀,兼平肝安神之效;甘松甘温,开郁散滞,疏理肝脾之气。全方药仅五味,但方简药精,配伍严谨,共奏益气养阴、宁心复脉、活血祛瘀、定悸安神之功,主治气阴两虚兼心脉瘀阻所致的心悸不宁、气短乏力、头晕心烦、夜寐不安、胸闷胸痛等症。



稳心颗粒最初为汤剂,后改为颗粒制剂。临床应用证实稳心颗粒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具有较好疗效。1987年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的研究被列为中医研究院课题,1991年成为“八五”中医药国家科技攻关课题。1995年获得卫生部颁发的新药证书并正式上市,1996年通过了“八五”攻关课题的成果验收。1995年稳心颗粒正式上市后,对其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的研究更加深入,进行了从临床到实验室,从整体动物到心肌组织等不同水平的研究,证实稳心颗粒对乌头碱、氯化钡、肾上腺素引发的心律失常有明显的防治作用,给药后心律失常出现的时间推迟、持续时间缩短。此后,机制研究深入到细胞和分子水平,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证明,稳心颗粒对心肌细胞膜的钠、钾、钙离子通道均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兼有Ⅰ、Ⅲ、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