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达沃思】新药研发“机会多,坑也多” 亟需成功案例
近日,贝达药业宣布获得中国证监会发行批文,即将登陆A股创业板。今年以来,生物医药企业在资本市场可谓动作频繁,以再鼎医药、基石药业为代表的创新型药企融资规模达到上亿美元,复星医药逾12亿美元并购印度药企Gland Pharma更是创下中国药企最大海外并购记录。
作为最具增长潜力的领域之一,生物医药产业不仅位列“十三五”规划和《中国制造2025》的十大重点发展领域,同时也是资本市场重点关注的主要板块。在10月20日由紫荆资本、嘉定创投主办的“紫荆资本2016医疗投资论坛”上,产、学、资等各界专业人士纷纷表示看好生物医药产业未来发展前景,并同时肯定了资本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目前排队IPO的企业后年底有望消化完毕
“近三年来,医疗医药企业IPO呈现繁荣之势,无论从数量还是总市值上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中金公司成长企业投资银行部负责人、董事总经理王曙光指出,A股医疗医药行业保持极高的竞争力,2015年市值已经达到3万亿元,超过港股、新三板和美股中资企业之和,同时市盈率和流动性也远远超过香港市场。
笔者在会上获悉,2013年至今,A股医药医疗行业IPO共计33家,首发募集金额合计约167亿元人民币,从行业细分数量来看,西药制药类企业占比最高,为42.4%,其次为中药类企业,占比21.2%。同时间段内在香港上市(包括已向香港联交所递交A1材料)医药医疗行业企业共计43家,从行业细分数量来看,医疗服务类企业占比最大,达39.5%。
尽管A股医疗医药企业具有估值高、流动性强的特点,但相对于其他资本市场,IPO需要更长的排队时间,这也成为了企业选择A股IPO的最大障碍。截至10月10日,主板、中小板、创业板IPO未过会企业分别为318、133、268家。上市企业审批加速存在一定限度,据王曙光预判,2018年底现有排队等待IPO的企业能够被消化完毕。
有业内专家分析认为:“如果企业等不及在A股上市,医疗服务类或者生物科技型企业可以考虑港股市场,但不推荐美股市场,因为医药中概股回归已经成为趋势。”2015年至今,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的私有化中概股已经增加到6家。其中,市值达2亿美元以上的美股医药医疗中概股,除泰邦生物以外均完成私有化或正在进行私有化。而2016年选择逆势而上在美国纳斯达克市场IPO的两家中资医药企业和记黄埔、百济神州均为创新药研发企业,拥有非常强的技术实力,为美国资本市场所青睐。
“对于还没进入A股、港股或者美股市场的企业,我建议高度关注新三板市场。”王曙光认为,目前新三板市场十分支持医疗医药行业,对于尚未盈利的创新药企而言,新三板市场提供了新的资本运作路径,有助于企业提升业务发展水平、估值水平,拓展融资渠道,助推外延收购等。
资本市场亟需新药成功案例
“资本的确在医疗医药行业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仙瞳资本创始合伙人刘牧龙指出,资本的力量具体体现在两方面:第一,企业需要钱,投资人投其所需;第二,资本可以帮助企业提前实现未来目标,将创新产品快速变为商业价值,缩短企业发展循环,“以前中国医疗医药企业上市需要等待13-20年,随着市场环境的改变以及资本市场的发展,尤其是一级市场股权投资发展,会有更多的资金投向医疗医药行业。”
有不少专家认为,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变化正在导致资金涌向医疗医药行业,以创新药为例,从3年以前资本无人问津到如今备受热捧,这离不开近年来出台的新药定义由“中国新上升为全球新”,临床试验核查对数据真实性严格管理,以及医保目录调整对创新药潜在利好等政策,相关企业估值和募资额也因此水涨船高。然而,在创新药研发一片繁荣的景象背后,不可忽略的事实是新药研发成功率其实非常低。有专家把它形容为“机会多,坑也多”。
“现在中国有很多人一窝蜂做早期新药研发,但还没有一个真正的新药走向市场,我们的新药在过去十几年空白太多,可以说在中国做新药的成功率会比较高。”开拓药业CEO童友表示,在新药研发项目投入数量如此之多,金额如此之大的背景下,事实上投资人还没有真正看到“打水漂”的情况出现,“新药研发企业应该学会如何平衡项目的布局,即在某些项目失败的情况下依靠其他的项目站立起来,这也是企业持续发展下去的重要前提。”
亚盛医药CEO杨大俊表示,当前中国市场亟需一个新药成功案例,“我希望未来有更多真正的新药在中国成功上市或者走向世界,赚得钵满盆满回报投资人。”
据笔者了解,目前投资新药在中国存在两大挑战:首先是缺人才,投资机构中缺乏专业型人才评估新药价值,有很多机构的投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人,而非投药;其次就是缺出路,在中国市场,投资人很难在早中期获利退出。
元禾原点合伙人赵群指出,在美国市场,企业只要获得一些不错的早期数据,无论在纳斯达克市场申请IPO还是被并购,都存在很好的机会,在国内就几乎不存在这种情况,一方面研发型企业不可能仅凭借临床Ⅰ期Ⅱ期数据就直接上市,另一方面国内上市公司花大价钱买品种的情况也并不多见,“相比之下,国外市场甚至有临床前项目就可以卖到10亿美金。”
广告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