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生物识别市场望达300亿 释放万亿市场需闯三关
随着生物识别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个曾经只出现在科幻片中的“黑科技”,开始渗透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近日,公安部研发出“身份证网上副本”平台,并在厦门等地开始投入试点。借助这个平台,每个人都可以生成唯一编号的“身份证网上副本”,并通过“刷脸”等技术手段读取和使用,既方便快捷,还能避免身份被冒用的风险。
在移动支付日益普遍的今天,生物识别技术和移动支付也在快速融合,并用于更多的设备和应用场景中。但与此同时,生物支付技术在准确性、安全性等方面仍存在隐患,还有不少的技术难题需要攻克。
移动支付进入生物识别技术时代
近一年,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替代口令输入已成为大潮流。在硬件市场上,具有指纹、人脸识别功能的手机、平板电脑等早已普及。软件方面,对安全级别要求极高的支付类APP,如翼支付、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也纷纷将指纹支付和人脸支付功能用于安全防护。
美国智库Acuity发布的数据显示,在众多生物识别技术中,指纹识别目前应用最广,业内人士预计,2016年指纹识别渗透率将达到50%。紧随其后的是人脸识别,此外虹膜、掌纹、声纹、静脉、步态等生物识别应用也在快速推进。
其中,虹膜识别以其低于千万分之一的误识率,赢得了移动支付市场和金融机构的青睐。翼支付近期宣布,将上线虹膜识别支付功能。民生银行也在业内首推虹膜支付,部分特供机型的手机用户可以通过“刷眼”完成支付等服务。
在推出指纹、人脸、掌纹支付之后,阿里巴巴再推眼纹支付。据彭博社报道,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蚂蚁金服近日收购的美国生物识别技术公司EyeVerify,能通过识别用户眼纹为用户创建强度相当于50位密码数字钥匙。业内人士预测,随着应用的增加及应用场景的丰富,生物识别将是移动支付的一个重要趋势。
万亿产业空间浮现
生物支付是提升客户支付体验及安全性的又一个突破。与传统的支付方式相比,生物支付不仅方便快捷,还能减少支付欺诈、安全验证出错等问题发生。
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从今年一季度的6.2万亿元上升至二季度的9.4万亿。在安全始终是移动支付最关键问题的前提下,得“生物支付”者得天下。
生物识别技术成为继密码之后移动支付安全的有力保障。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众多企业在技术与商业化路径等方面积极研发,并推出了各自的生物支付技术产品。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对生物支付的争相研发,将进一步促进移动支付核心技术的发展。
智能手机的快速更新换代,也有助于生物识别技术迅速投入商用。目前,指纹识别成为很多手机的标配,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手机厂商开始意识到,应该将更多样的生物识别技术应用到智能手机中。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大众对生物识别技术的认知度和欢迎度的提升,未来生物识别市场有望维持高速增长,预计到2020年,全球生物识别市场将突破250亿美元,国内市场突破300亿元人民币。
全面普及需跨三道坎
生物识别技术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景非常广阔。在近期召开的首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有专家指出,通过生物识别采集数据是人工智能应用的重要一环。但应该看到,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才刚刚开始,我们不能忽略它存在的漏洞。
首先是准确性问题。目前,无论人脸识别还是指纹识别等技术,都无法达到100%的准确率。以人脸识别为例,受伤、整容等会导致脸部特征的较大变化,这无疑影响了人脸识别技术的稳定性。一些人也试图通过戴面具、伪造3D视频等手段,绕过人脸识别,存在潜在风险。
其次是安全性问题。人体指纹可以比较容易地被复制与伪造,从而存在利用伪造的指纹副本对指纹识别系统进行欺骗的可能性。用户的生物特征一旦泄露,被伪造后将很难吊销,这也是目前仅依赖生物识别技术进行身份认证的措施还不适用于大范围的金融业务的原因所在。
此外,技术、成本等方面仍存不足。现在人脸识别的数据库,只能对接身份证照片,信息极为有限,如何建立全面的生物技术信息库成为关键。而虹膜识别由于很难将图像获取的设备尺寸小型化以及设备造价高,大范围推广尚需时日。
专家表示,多种生物识别方式组合运用代替单一的识别方式是未来的趋势,也是未来产业链的发展方向。靠生物识别技术完成身份认证和支付的生活已经到来。
文章来源:通信信息报
长按关注:医药投资并购第一平台
医药并购圈: 实时更新医药行业投资并购资讯,随时掌握行业动态,了解医药行业并购案例,并购专业知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