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炸弹”药物——医药工业兴衰录》读后杂感

制药工艺论坛

前段时间,有幸获译者张庆文教授赠予一本《“重磅炸弹”药物——医药工业兴衰录》。在一次出差的火车上,一口气读完了本书。读后感想颇多,愿与大家分享。


[] Jie Jack Li    张庆文


有机会知道并拜读本书,主要是因为本书的中文版译者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的张庆文教授,算来与笔者亦师亦友。得知张教授在哈佛大学医学院进行研究工作期间,与本书的作者Jie Jack Li相识相交,并与本书结缘。张教授在哈佛及去年归国后的一段时间内,都倾注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在本书的翻译上。

在没有开卷阅读本书前,笔者就对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除了原作者Jie Jack Li在医药领域本身就有深厚的学识,译者张庆文教授也是我国药物化学领域的专家,一直在科研一线工作,有着强大的知识背景,相信能很好的理解和把握原著的精神和内容;另一方面笔者一直对理工科专业方面的译著抱有一些成见,因为在阅读过的为数不多的专业译著中,文字往往要么拗口而晦涩,要么直白而无趣,要么语句逻辑颠倒(倒是符合外文的逻辑)。一本书读下来,当真“完完全全是干货”,倒不如多花点时间去阅读原著。因为很早就知道张庆文教授的文笔向来不错,是理工科中难得的人文才子,对他翻译的文字,有着很强的信心。

一口气读完本书后,第一感觉就是一个个载入医药历史的重要药物,原来背后都有着这么精彩的故事可以讲给你听作者叙述上按照药物的类别,既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相关性,又独立成篇,铺陈发华,故事引人入胜。译者用平易流畅的语言,“转述”了原作中的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娓娓道来,可读性很强。

读后首先想到的就是,当年在学校学习药物化学相关课程的时候,能有这样的书籍作为辅助读物,或许更能激发起我们对医药知识的兴趣。绝大部分专业的教科书,都是科学的,理性的,“骨感”的,难得有这样一本书,说出了相关的历史和背后的故事,让一种种药物类别,一个个具体的药物,丰富起来,形象起来,精彩起来。所以特别推荐给在校的同学阅读,或许教科书中一个个药物结构,反应式,药学机理等抽象的符号和表述不再那么冰冷,能有血有肉,丰满灵动起来。同时觉得本书并非为从事医药科研的专业人士所独享,也非常适合医药领域相关的从业人员阅读。

在现实中,大家看到的都是一个个“重磅炸弹”的药物,但这些药物的发现、研究、实验、上市等等的背后故事可真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大多数的“重磅炸弹”在研发伊始、研发过程中,往往都经历了生死波折,可谓是“九死一生”,最终才能凤凰涅槃般的重生。例如:

泰胃美(西咪替丁):“从1964年开始的头11年,研制工作乏善可陈,以至于泰胃美几乎胎死腹中!

开瑞坦(氯雷他定):“管理层并不看好他的工作,最终关停了这个项目。Villani还是固执地坚持研究……,这个化合物便是后来的氯雷他定。

阿司匹林:有意思的是,拜耳管理层更热衷于推销海洛因,由于担心水杨酸盐对心脏有危害,他们起初并不愿意上市阿司匹林。不满于上司的不作为,拜耳药品部门负责人Arthur Eichengrun亲自服用阿司匹林,结果没有发现心脏有任何问题……。


有意思的是,书中多数“重磅炸弹药物”的研制过程中(上面只列举了部分),公司管理层(或是管理者)往往扮演了“反面角色”,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科研一线的工作者们,傻里傻气的执着与坚持(或是说成是固执也不为过),最终成就了一个又一个“重磅炸弹”。或许值得我们有着高高低低头衔肩负管理职责的同仁深思一下。

书中还提到了药物化学家的离婚率,很有意思。药物化学家Gerhard Satzinger幽默的表述“我现在明白了,药物发现要求一名药物化学家具备与婚姻中的一方一样的品格:耐心、耐力、执着和想象力。无论如何,美国化学家在所有职业组别中离婚率最低,其中必有原因。

面对巨大的困难和失望,坚持和韧性对于科研工作者不惮前行至关紧要。”这些虽是小小的调侃和玩笑,但也充分说明了研发道路的曲折和困难。

   本书中还提到了很多药物研发的经验和策略,“发现新药的最好捷径是从老药出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些想法在目前的医药研发中常常被提及,其实早在百多年前,我们的科学家前辈们都已经总结和运用起来了。

   本书一大特点是,插入了大量与文章内容相呼应的精美邮票,有纪念伟大科学家的,有纪念药物的,也有诺贝尔奖的。邮票的配图,让每个药物故事变得更生动,让值得纪念的伟大科学家更具形象,让一个个代表的药物也更有历史的记录感,读来倍感温馨。



我们所处的这样一个医药行业,是一个“伟大而特殊”的行业,既是科学而理性的,也同样充满了感性的温情和卓绝的奋斗;既有祛病救人的人道关怀,也有赤裸裸的商业利益。

本书开篇的第一句就是引用了已故默克公司总裁的话“我们应当铭记药物是用来治病救人的。我们应当永志不忘药物是用来治病救人的,不是为了追逐利润而研制药物。利润随之而来,并且制药我们铭记这一点,利润就会如约而至。我们越是铭记这一点,利润越是滚滚而来。”本书“受污染的肝素”一节中提到了多硫酸软骨素加入到肝素中,尿素和三聚氰胺加入到牛奶中的历史丑闻。读来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滋味,让人感慨万千。医药行业的每一个进展和成功,是每一个研究者每一天,每一夜在实验室里辛苦工作结的果。能与处于科研生产一线的研究者们一起工作,自己倍感光荣,不由让人产生很强的使命感。

相信在中国医药工业由仿制向创制转型的当下,行业内的读者读来一定会大呼过瘾并深受启发。前人的种种经历、经验以及国外现代医药发展的过程,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最后,套用友人的一句感悟: “这就是为什么我对于这个行业始终抱有热忱,决心奋斗到退休,不愿与行业中马虎对待自己工作的人为伍,尊重每一个在这一行富于职业素养的专业人士的原因。”正是由于这许许多多有名或未曾闻名的医药工作者,让我更坚定的从事这个伟大的行业。让你我互相勉励,让我们的医药行业发展得更好!

 

  感谢作者和译者的辛勤付出!


Jie Jack Li(李杰):华裔有机化学家和药物化学家,现任美国旧金山大学有机化学副教授;迄今已经出版25部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和药物发明史方面的著作,是当今美国富有影响力的著名科学作家,同时声名远播、享誉中国。


张庆文:中国药物化学家,从事小分子药物的仿制和创制研究,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研究员,哈佛大学访问医学教授,也是JieJack Li挚友。在哈佛医学院访学期间,与本书一见钟情。


10月21日-22日的第二届制药工艺论坛期间,本书译者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张庆文教授将与您相约专题报告会,并现场签名售书,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