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医药代表、药厂三者利益格局或将调整
Hi,我是新来的小编lin,非常开心能在这个平台与大家一起分享医药行业的那些事情。
本文属于原创,转载需要注明来源。
2016年尾巴医药行业接连猛料不断,今天小编将结合央视曝光的回扣事件与医改客观背景,分析未来医院、医药代表、药厂三者之间将会有什么利益格局的变化趋势。
继2016年12月24日央视《新闻30分》播出了记者调查“高回扣下的高价药”后,紧接着的12月25日,央视《焦点访谈》 播出了题为“向高价医疗耗材说不”的专题节目,给整个医疗界下了一剂猛药。
(央视:高回扣下的高价药)
对此,国家卫生计生委纠风办连夜回应,表示对此高度重视,要求上海、湖南两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对报道中涉及的高价回扣事件展开调查,并及时向社会公布调查结果,对涉及的违规人员进行严肃处理。
央视报道引发了公众舆论的强烈关注,究其原因,在于记者暗访揭开了医药代表和医生“交易”的具体过程,还原了部分客观存在的利益链现状。
药价虚高并非医疗界的新问题,所谓的“神秘客人”在医疗界也并不神秘,他们是来自各个医药公司的医药代表。世界各国的医药公司的药品(特别是处方药)都是通过医药代表向医生推介的,他们还组织医生科室会议学习新药物的相关知识,策划学术合作与活动等。而中国的部分医药代表的主要工作内容则是“如何恰当地向医生送回扣”。
所以,这实则是老问题引发的新关注。
我们结合此次备受关注的医疗事件与国内医改的客观背景作简要分析,医药行业在未来将有什么变化趋势?
“以药养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医生回扣与药品加成。上世纪50年代,为了有利于维持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公立医院的生存发展,明确了公立医院的药品加成;1985年中国第一轮医疗改革全面展开,核心思路是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主权,利于医院创收,弥补收入不足。
然而,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药”的价值被过度凸显,而“医”的价值却未被合理体现。在这一时期,国内的第一批医药代表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医药企业与医生之间的重要纽带。在这个药品价格被逐步推高的利益链中,医生、医药代表、招标公司等流通环节占据了药品零售价格的约50%。
目前公立医院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医疗服务收入、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在“药品零差价”大规模实施以前,政府允许公立医院在药品进价基础上增加不超过15%的价格后提供给患者。所以,“以药补医”的机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被相关法规认可的。在很多公立医院,药品加成占医院收入的比重高居第一。
医院公开收取药品加成,而医生则暗地里收取回扣,这是存在已久的客观事实。在药品销售链条上,被记者暗访的送红包画面只是冰山一角。此外,药企通过学术会议、专题研讨会、医药代表驻点等方式,已深度参与到医院医疗服务的众多环节。现行医院与医生的收入来源决定了目前的医药行业利益格局。所以,结合国内医疗现状,药价虚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不宜简单地理解为医生医德不正或利欲熏心。
医改历来是个棘手的世界性难题,国内医改围绕药价、公立医院和医保等医疗的各个环节都采取了改革措施,但每个环节的改动都存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迷局。如何让医院与公众满意的同时尽可能实现财政可持续负担?
中国医改,路在脚下。
回顾2009年以来的新医改,破除“以药养医”的制度藩篱被认为是破除药价虚高的必杀技,一直是新医改的核心主题之一。此次央视的报道和卫计委纠风办的表态或意味着新一轮反药品销售商业贿赂行动的开启,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处方药销售模式,高回扣销售模式会有所动摇。
基于以上内容,药品质量与疗效与药企学术推广能力或将成为药品销售中的核心竞争力。
从政策联动性与协调性的角度分析,医药行业的利益格局或将迎来新一轮调整。此次央视和卫计委的报道及回应事件与2013年GSK事件存在背景差别,体现医改政策联动性与协调性方面有了新的进展。
2013年仅涉及反商业贿赂,并未有效触及“以药养医”的根源。而2015年以来,连续出台了药审改革(仿制品一致性评价、临床试验检查、新药注册改革)、药品定价改革(招标降价、医保支付价、临床治疗路径)、流通环节改革(两票制、营改增)、医疗体系改革(取消药品加成、降低药占比、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等政策。
2017年1月4日,卫计委发布《“十三五”全国卫生计生人才发展规划》,规划明确提出了提高医护人员待遇;鼓励医生自由执业;增加医生数量等内容。历史经验表明,改善医生待遇是改善医疗的重要前提,可以预见的“十三五”期间,医改将会有更多重量级行动出台。
医疗改革体系联动性与协调性的进一步完善,或预示国内医改即将进入新阶段。新的医改阶段有望解决包括高回扣在内的一系列问题,以期更大程度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降低医改成本,更好地体现公立医院的公益属性。
相关阅读:
3、外企top10,你知道哪些是亮点品种,哪些是问题品种吗?
开怀人生:来测测你的2017运势\(^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