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辐射事件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黄岛卫生计生官微





近期,福岛核泄漏事件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与之相关的辐射威胁造成的后果渐渐被人们熟知。



2月22日下午, 黄岛区开展了“2017年西海岸新区突发辐射事故应急处置桌面推演”,黄岛区急救中心代表区卫计局应邀参加。

演练场景设定为某公司吸塑车间塑料厚度测量仪检修过程中一枚放射性镅-241丢失,卫生、公安、环保、应急等部门进行紧急应急处置。在演练总指挥下达命令后,区急救中心按程序报告了在接警、出车、防护、救治、增援、转运等方面所采取的卫生应急处置措施。推演结束后,区应急办对医疗救治组的点评为流程合理、处置科学。

通过此次推演,区急救中心深入了解了正确应对突发辐射事件的各个环节,与各单位各部门的配合、联动更加顺畅,进一步提高了应对辐射类突发事件的紧急医学救援能力。



相关链接

5·7南京放射源丢失事件,是指2014年5月7日,发生在南京的一起因天津宏迪检测公司4名工作人员在放射源操作和保管过程中违反相关规定,导致放射源铱-192丢失的事件。目前,事故的受害人已经脱离了生命危险,但是却落下了终身的残疾,丧失劳动能力。



是不是所有的放射源都具有这种可怕的辐射性,能够导致生命危险或高度残疾呢?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放射源。放射源是采用放射性物质制成的辐射源的通称。以放射源为基础的射线应用技术在工业、农业、医学、资源、环境、军事、科学研究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国际原子能机构根据放射源对人体可能的伤害程度,将放射源分为5类,而上文中提到的南京市丢失的铱-192是属于Ⅱ类放射源,在分类标准中属于危险放射源,故而对受害人造成的损伤较为严重。

放射源并不可怕,对放射源无端的恐惧是没有必要的,特别是那些已经采取了安全保护措施,正常使用的放射源,对人体是基本没有危害的。放射性可以说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我们吃的食物、喝的水、住的房屋、用的物品、周围的天空大地、山川草木乃至人体本身都含有一定的放射性。人们受到的放射性照射大约有82%来自天然环境,大约有17%来自医疗诊断,而来自其他活动大约只有1%。


防止或减少放射源发出的射线对人体的伤害,主要有以下三种防护手段:

一、距离防护;距离放射源越远,接触的射线就越少,受到伤害也越小;

二、屏蔽防护:选取适当的屏蔽材料(如混凝土、铁或铅等)做成屏蔽体遮挡放射源发出的射线;

三、时间防护:尽可能减少与放射源的接触时间。

在实际工作中,通常将上述三种防护手段组合应用。

发现放射源或疑似放射源物体时怎么办?

放射源发射出的射线看不见、闻不到、摸不着。识别放射源,除了根据标签、标识和包装以外,一定要由有经验的专业人员采用专用的仪器来确认。



当发现无人管理的标有电离辐射标志物体,或者体积小却较重的金属罐(特别是铅罐),请你:

(1)远离现场。既不要接触,也不要擅自移动这些物品,更不要因为好奇而打开容器;

(2)立即拨打120和110寻求救助,或拨打环保举报热线:12369。



24小时热线

0532--86169110





相关话题

你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