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集才华和美貌于一身!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科学家”!
【编者按】
本文转自蟠桃会。原文题目: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布,美貌与智慧的化身!
2月28日上午,10位女科学家在北京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的领奖台上领走了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奖状。“我之前获得过很多奖项,但这个很不一样。” 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田梅凭借分子影像领域的研究获奖,她表示,自己已经获得过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青年科技奖等多个分量很重的奖项,但“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对于性别的关注让她感到责任在肩。
获奖者呈现年轻化趋势
长久以来社会中仍存在一种偏见,认为女性更适合文学艺术领域,而非尖端科学领域方面的工作。而在“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颁奖舞台上,10位女科学家用实力打破这一偏见。她们在生物医学、环境、数学、材料等前沿科学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
据悉,与以往相比,获奖者呈现年轻化的趋势,本届获奖者中就有两名80后。此外,有多名女科学家是因国家“青年千人计划”,从国外回到中国。
有10位女科学家获得这一奖项,她们分别是: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教授王琳,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艳丽,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尹梅贞,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田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信号处理重点实验室教授杜兰,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陈玲玲,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范金燕,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罗义,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周树云,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高利。
获奖成果涉及生物医学、环境、数学、材料等领域
王琳
王琳一直致力于再生医学研究,她从中国传统的养蚕缫丝行业中发掘出了一种可以修复人体受损的神经、肌类器官和多种软组织的材料“丝胶”。
前人曾认为丝胶具有强免疫原性,王琳团队通过研究纠正了这一观点,并提出把丝胶用于人体组织的修复与再生的方案。
对外周神经损伤,目前临床上外科医生通常会考虑外周神经移植。但这样“拆东墙补西墙”的治疗,必然会在患者身上造成多处损伤并带来伤痛。
王琳提出了丝胶生物材料制成新型“神经导管”,让神经在腔内重新生长对接的方案。修复完成后丝胶可以在体内直接降解,无需二次手术取出,能为患者显著减少多次手术带来的痛苦。
这一研究不仅能造福病患,还有可能全面改变我国传统缫丝行业的现状,实现蚕丝行业的升级和转型。
尹梅贞
尹梅贞则是“半路出家”走上研究“水溶性荧光材料”的道路。
尹梅贞本硕博期间一直主修化工和化学,中间还陆续工作了几年,“工作后却发现自己才疏学浅,于是又回来继续攻读。”直到在德国读完博士继续做博士后时,她才真正发现了自己热爱的科学领域。
尹梅贞博士后期间的导师是高分子化学领域的权威Klaus Müllen教授,在他鼓励下,梅贞开始关注生物成像领域对水溶性荧光材料的巨大需求,并尝试用自己擅长的高分子技术寻求突破。当时尹梅对生命科学领域学领域十分陌生,只能一边听前沿学术报告,一边请生命医学的研究人员帮忙验证。
最终她开创性地将“荧光示踪”和“纳米载体”功能合二为一 ,并将其应用于细胞标记、抗癌和农业害虫防治等多个领域。
杜兰
国防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杜兰以女性身份涉足这一被认为是“男性领域”的研究,在雷达目标识别研究上做出重要贡献。
雷达能够探测目标,如能让雷达在探测过程中智能地识别目标,必将极大提升其在国防中的应用。杜兰的研究就致力于让雷达识别的目标更加智能。她创新性地将“贝叶斯多任务机器学习”引入雷达研发,并成功应用于中国首部定型的、具有目标分类功能的警戒雷达。
罗义
中国是抗生素使用大国,滥用抗生素带来的危害正在逐渐被人们认识。
罗义带领团队10多年奋战在环境地球科学第一线,发现了我国的流域耐药基因污染与畜牧、水产业抗生素的使用模式之间存在关联。养殖业中使用的抗生素大部分直接通过动物粪便排放到了土壤和水环境中,导致耐药细菌形成。倘若耐药基因被肺炎克雷伯菌或鲍曼不动杆菌这类致病菌获得,人类恐怕将对其束手无策。
罗义认为,不同的污水处理工艺对耐药基因的增殖影响是不一样的,而生物处理之后,进行化学氧化处理对耐药基因的消减是很重要的措施。这种从源头控制的手段可谓最经济、最便捷的管理办法,受到了国家环保部门的重视。
陈玲玲
范金燕
“女科学家“这个称呼中,不能忽略女性属性
10位女科学家做出的尖端的科学研究成果不亚于任何男性。但她们中的大多数,不仅会强调科研领域男女无别,也都很在乎自己作为“女性”与众不同的属性。
相较于外国,更多中国女性选择在结婚生子后继续工作。这是一种独立,但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成了职业女性不能不面临的问题。对于常年超负荷工作,扑在科研上的女科学家就更是如此。很多女科学家都提到了科研之外自己作为“妻子”或者“母亲”的角色。
罗义很羡慕同龄的男同事,因为他们可以心无旁骛地投入工作。然而幸运的是,父母和丈夫给予她科研事业上莫大支持。家庭上,母亲为她分担了“后勤工作”;事业上,在天津大学环境学院工作的“同行”丈夫不仅支持她的工作,还能在生物信息学上给她的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最让她感动的是,年幼的儿子在她言传身教下不仅对垃圾分类十分较真,还会主动将路上的烟头捡起来——俨然是一位训练有素的环保工作者。
尹梅贞也选择了工作中的同行作为生活中的爱人,她的丈夫也是一名从事生物学研究的科学家,他们同在德国读博士、做博士后,两个孩子也都在那里出生。在过好生活的同时,他们更能在科研领域相互扶持。
杜兰在国防领域耕耘。研究雷达时至今日仍然是一项艰苦的工作,相比于在实验室的理论研究,杜兰需要经常去一些条件艰苦的实验场所从事与研究所合作的工程应用类项目。有些试验场条件艰苦,曾被认为不适合女性参加,但杜兰都乐于前往。
“无论是在求学读书的时候,还是工作以后,我都不曾因为自己是女性就对工作降低要求。其实女性与男性的智力水平在生物学意义上并不存在本质差异,只是在科研领域,如果要做到和男性同行一样好,女性就要付出更多。”
但最近做了母亲以后,身份角色的改变让她开始更注重对事业和家庭的平衡,她也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关注女性科研工作者,使她们可以更加坚定不移的追逐自己的科研梦想。
高利
田梅
“以榜样的力量激励青年女性投身科学”
科研领域对女性的偏见一直存在,国内外均是如此。去年“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布之后,还有人一看到女性身份,就质疑这些获奖者是否通过“走后门“方式得奖。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设立13年来,获奖女科学家的科研水平越来越先进,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据悉,本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评审委员会共由38位院士、专家组成。他们从111个单位提名的215位有效候选人中经过严格评选,无记名投票选出10名候选人,公示后确定最终获奖者。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由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及欧莱雅中国于2004年联合设立,获奖者均为在基础科学领域和生命科学领域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4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女科学家,旨在“以榜样的力量激励青年女性投身科学”。
王艳丽
周树云
来源:澎湃新闻、转化医学网 全文整理:蟠桃会
直接来源:蟠桃会(微信号:iPanTaoHui)
三种报名方式(任选一种):
1.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
2. 请复制黏贴链接
http://www.bagevent.com/event/411217
3. 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3月18日 期待与您相聚药时代高峰对话 把酒话研发!少年立志当驽云 共襄盛举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