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名声远扬的——“中阿公社”(怀念篇)
卢氏县横涧乡是该县最大的乡之一。这个深山大乡,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与外界“接轨”,换了一个时髦的名字——“中阿公社”,一时间名声远扬,居然真的吸引了远在万里之外的阿尔巴尼亚人前来捧场,使这个山乡热闹了好一阵子。
1953年3月,卢氏县响应党的号召,成立了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取名叫“五三”农业社。1955年2月,合作社的一些经验被《人民日报》报道,题目是《卢氏县“五三”农业合作社卖粮前后》。在那树典型的年代,这一消息立即受到世人的关注,不仅国内反应强烈,而且引起了一些外国人的注目。当报纸送到北京的阿尔巴尼亚驻华大使馆时,该国大使及使馆工作人员马上盯住了这条消息。第二天,大使馆向卢氏县“五三”农业社发来了一封贺信,同时寄来了使馆办的两期《新闻简报》和一册《阿尔巴尼亚画报》。信里写道:“我们阿尔巴尼亚是社会主义国家,和中国一样正在往农业集体化道路上过渡,目前尚缺乏经验。见到你们的丰收消息非常感动,表示热烈祝贺!我们深望与你们交为朋友,携手并进,并请将你们的经验详告我们……”
“五三”农业社收到了阿尔巴尼亚驻华大使馆的信,随即作出回复。半年后,卢氏开始往高级合作社过渡,因为有以上的关系,社员代表会议决定把“五三”农业社称为“中阿友好农庄”,后来变成中阿友好人民公社,简称“中阿公社”。
(当年中阿公社原址)
1957年9月,阿尔巴尼亚作家斯巴赛访华,特意到“中阿友好农庄”作了为时3天的访问。作家参观了农庄的农副业生产,并到庄员家里座谈访问,还参加了当地一户人家传统的婚礼仪式。1960年11月,阿尔巴尼亚为进一步加深和巩固中阿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决定由阿尔巴尼亚驻华大使帕里夫蒂及夫人和阿尔巴尼亚诗人、驻华记者恰奇到卢氏深山区访问。客人到来后,“中阿公社”举行了3000多名社员参加的迎宾大会。帕里夫蒂大使在大会上介绍了该国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所取得的成绩和第三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指标,还转达了阿尔巴尼亚拉尔萨·莫哈法阿中友好农业社对“中阿公社”的祝贺与希望。大使还建议两国友好社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当天,大使一行先后参观访问了公社机械厂、拖拉机站、抽水站、友谊水库、面粉厂和发电站等,又乘车到董家村参观了敬老院、幼儿园和小学。在公社园艺场访问时,大使夫妇卷起裤脚儿,挥锨铲坑植下了两棵柏树,人称“中阿友谊树”。
在此后的日子里,阿尔巴尼亚驻华大使又两次到“中阿公社”访问,公社书记刘维汉还应邀赴北京参加了庆祝阿尔巴尼亚国庆招待会。于是,“中阿公社”便成为两国友谊的见证。
一个山乡能与外国交往,这在卢氏县是个新鲜的事儿,不但“中阿公社”的社员感到光荣,连整个卢氏县都感到荣幸。周围很多人都跑到“中阿公社”去参观,尤其对那两棵友谊树肃然起敬。
1984年,随着改革改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人民公社”名称统一恢复为乡镇,“中阿公社”由此复名为横涧乡。名称变了,随着一些人员的不断更替,“中阿公社”间的双方交往也就终止了。
“中阿公社”始于1953年,止于1984年,在31年的时光里,横涧乡经历了一段轰轰烈烈的浪潮,给山乡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今许多横涧乡人提起当年参加“中阿公社”农业大会战时,还有一种激动的心情。
2017.4.19
投稿邮箱:hbqwjwxxbd@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