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血常规——解读红细胞的秘密

医药科普

点击上方“医药科普”可以订阅

与我共渡水滴时光,为健康密码守护加油!今天我们话题的主角是红细胞。


红细胞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有形成分,平均寿命120天。

生理功能:能携带和释放氧气到全身各组织的同时运输二氧化碳。红细胞可增强吞噬性白细胞对微生物的吞噬作用,消除抗原抗体复合物的作用,防止复合物在易感区域形成可能有害的沉淀物。

红细胞计数: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 (单位:10^12/L)

【参考范围】:男性4.0—5.5

           女性3.5—5.0

           儿童:4.2—5.2

           婴儿:5.2-7.0

           新生儿:6.0-7.0

生理性变化:

1、年龄与性别差异:新生儿出生前由于生理性缺氧,红细胞明显增高,高于成人的35%。出生2周后下降,2月后约减少30%。男性6-7岁最低,随年龄增大而逐渐上升,25-30岁达高峰,之后随年龄增大而逐渐下降,直到60岁尚未停止。女性随年龄增大而逐渐上升,13-15岁达高峰随,随后受月经内、分泌影响逐渐下降,21-35岁维持最低水平,以后随年龄增大而逐渐上升,与男性水平相当。

红细胞计数男女在15-40岁之间差别明显主要是男性雄激素水平较高引起。

2、妊娠和老人
妊娠中后期为适应胎盘循环需要孕妇血浆容量明显增加使血液稀释导致红细胞减少,妊娠约减少16%。老年人因造血功能减退导致红细胞减少。

红细胞减少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称为贫血。急性、慢性红细胞丢失过多,常有各种原因的出血引起;红细胞生成减少:包括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减少,如再障贫血。红细胞破坏过多:包括红细胞内异常,如膜结构缺陷。

血红蛋白:又称血色素,是组成红细胞的主要成分,在体内的主要作用就是运输氧和二氧化碳。它的增减临床意义与红细胞增减的临床意义相同,但它却能更好反映贫血的程度。

【正参考区间】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血红蛋白减少:是诊断贫血的重要指标,但确定贫血的类型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分析。常见于出血。血红蛋白减少的程度比红细胞严重多见于缺铁性贫血,反之多见于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


血红蛋白增多:

疾病:慢性肺心病、高原病、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大量失水、严重烧伤;

药物所致:应用伯氨喹、维生素K、硝酸甘油。

红细胞平均指数:

在同一抗凝血标本中同时计数红细胞、测定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比积。通过这三个数据,可进一步间接计算出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以便分析病人红细胞形态特征,有助于贫血的分类与鉴别 

MCV=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比积/每升血液中红细胞个数(飞升)

MCH=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每升血液中红细胞个数(皮克)

MCHC=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比积

MCV、MCH、MCHC可从不同侧面反映红细胞的病理变化。

根据在某一病例中,三个指数的变化情况,可将贫血分为大细胞性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及单纯小细胞性贫血,其及标准导致该类贫血病因见下表:

血小板

     血小板是由骨髓巨核细胞产生的,寿命 只有7—10天,具有粘附、聚集、释放等多种功能。血小板在一天内的不同时间可相差6%--10%。

【参考范围】100--300 (单位:10^9/L)

血小板减少:血小板生成减少见于造血功能损伤

血小板破坏过多,见于免疫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血小板消耗过,多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肿大

药物中毒或过敏引起,如氯霉素、甲砜霉素有骨髓抑制作用。

增多: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创伤急性失血性贫血脾切除术后、骨折、出血后可见一过性血小板增多。

嘱语:

MCV、MCH、MCHC可从不同侧面反映红细胞的病理变化。可将贫血分为大细胞性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及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微信:yiyaokepu

微博:@医药科普

动态 | 医药 | 科普 | 药店

长按二维码关注


敢不敢点开阅读原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