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普药将退出市场???
点击上方“国裕医药在线订阅号”可关注我们哦!
医药行业的人总说一句笑话:“现在什么都在涨价,只有药品在不断降价!”
虽然处方药在国家强力管控下,药价确实在下降,但是,从普药来看,涨价才是大趋势。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众多因素推动企业生产成本上涨,必然导致药品价格上涨。
1)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导致企业成本上升。且不说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每个品种就需要花费上300—500万,即便是一致性评价过后,如果过了一致性评价的产品销量不能大幅提升,原有的产能出现闲置,必然会导致生产成本上升。而一致性评价之后,产品工艺和原辅料的要求也相应提高,这也会导致成本增加。
2) 新版GMP因素。企业为了过新版GMP一般都要2000-3000万以上的投入,成本大幅增加。
3) 原材料价格会上涨。国家对新GMP质量控制愈加严厉,原材料监控会更加严格,飞检也日趋常态化,企业将不得不提高原材料的质量,导致生产成本上升。而从原料供应来看,原材料涨价,特别是中成药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明显。
4) M2高速增长推动了物价上涨,最终会推动工资水平上涨,人工费用上涨成为必然趋势。
5) 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国家在环保上的措施越来越严格,企业环保设施投入的费用在上升,污水、废气的处理费用也在上升。
2、 企业流通成本上涨导致药品价格上涨。
1) 营改增和新GSP大幅增加了医药商业公司的过票成本,这也导致需要过票的医药企业成本增加,最终导致零售价格上涨。
这一点已经在终端显现。到零售终端你会发现,部分控销企业已经悄悄将某些产品进行了上调。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是医药商业流通体系改革,新GSP实施,加上较为严格审核和监督检查,让多数医药商业公司对违规走票的行为唯恐避之不及,导致很多采用多层级控销模式医药企业的过票费用明显增加,为了应对这一情况,一些企业以产品涨价来进行应对,避免各环节因利益下降幅度过大而失去驱动力。
2) 史上最严限超载令的实施,必然推动物流运输费用上涨,运费增加。
3、 销售推广成本上涨。
由于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投入较大,这就导致许多企业不得不放弃很多品种,只留下部分重要的产品,这就导致原先靠多品种凑出的销售额,现在只由几个产品来承担。企业为了保证产能的充分利用,分摊生产成本,必然会力促这几个产品销售上量,这就需要投入更多的销售费用,成本必然增加。
药品成本上涨的结果就是药品的零售价格必然上涨,2017年将成为普药的涨价年。
要注意:盲目涨价是自残
也许有人会说,你这不是倡导推高药价吗,别扣这么大的帽子,承受不起,说明一下,所谓的药价高主要是指部分临床产品而且主要是临床过度使用,没听说有谁吃板蓝根、维生素C这些普药吃穷的,普药的价格已经低的不能再低了,动辄几块钱的中成药,还是三五天的疗程,比方便面都便宜,在各项成本大幅提升的情况下如何保证质量,普药要想在不偷工减料的情况下活下去,涨价是大势所趋!
当然了,涨价也不是瞎涨,咱又不是房地产,依据成本提升情况在消费者和渠道能接受的情况下适度提升价格保证质量才是正道!
某知名品牌产品价格陡然上调30%,市场丢了几千万,因为同类产品都没有涨,包括市场占有率比它强的,所以涨价也不是瞎涨的,正确的步骤应该是这样的:市场调研,研究一下同类产品的价格情况和竞争情况,然后制定一个合理的涨价幅度,制定价格过渡期的销售政策,最后渠道统一提价。
普药将退出市场?
看着情形,以后普药将分流和升级为:标外市场的终端控销产品、临床的中高端用药和基本药物,流通型普药没有存在的理由和空间!难道流通型普药将退出市场!
前两天,一个药企的老总找我,说他们申报了一个医疗器械,全国只有两家,想要策划策划。我问他药不做了吗?对方回答是不好做了,想要另辟蹊径。这是一个普药企业,一直是商务流通模式,但是,近今年日子越来越不好过,销量年年下滑。其实,像他们这样的普药企业,大部分的处境基本相同,都是销量徘徊不前,甚至年年下滑。那么,原因何在呢?
主要原因有三:
1、行业规范化,导致普药企业的商业客户转型或消失
这几年国家进行医药流通行业整顿,导致普药企业的客户——医药商业公司的日子不好过了。大家都知道,那些靠调拨为生的医药商业公司,挣钱靠的是票和税,如果就靠配送那几个点,大概连配送费都挣不回来,现在国家严管了,老办法不行了,配送又逐渐被几大商业公司逐渐垄断了,对于大部分商业公司来说,未来的出路要么是归顺这几大公司,要么是转型商控模式,所以,原先一些商业公司在转型,还有一些商业公司干脆收手不做了。
调拨萎缩,商控崛起,这个趋势大家看的都很明显。普药商务流通模式的客户——商业公司都在转型,那么,普药生产企业的日子会怎么样,可想而知了!
2、终端控销挤占了普药的市场份额
这些年终端控销如星火燎原,众多厂家杀入控销市场,许多普药企业都在转型控销模式,至少也是建立了控销部门。控销模式以较高的产品毛利和较好的终端服务赢得了终端的认可,而原先本来是流通型的普药,改头换面,以新包装、新的价格体系进入市场,挤占了原有普药市场的份额,流通型普药市场在逐渐萎缩,普药终端控销市场在逐渐增大,将来在终端可能你就很难再看到流通型普药了。
某普药流通企业,在当地是知名企业,其主打产品之一是“扑热息痛片”、“去痛片”、“氨咖黄敏”板装,俗称“大白连儿”,主要的消费群体是老年人。这个老板很担心,这些老头老太太逐渐越来越少,而年轻人根本不认识“大白连儿”,再过十年八年,他的去痛片感冒药可能就没有市场。后来,这个老板请明商咨询的老板、谷丰观点的创始人谷丰老师亲自出马,设计了终端模式,推出全新盒装产品,设计了控销价格体系和终端动销模式。现在产品在终端畅销,逐步替换掉原来的流通产品并挤占了一部分高端市场的份额,而且利润更高,老板再也不担心了!
3、医院市场的产品将转向治疗型、学术型处方药和基药为主
中国医药市场是一个政策导向型的市场,医院市场由于是政府买单,更是政策导向严重。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国家医保支付逐渐不堪重负,并且未来预期医保支出是大幅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必然要不断加大医药行业的改革,所以,大家看到了从招标挂网到二次议价,从两票制到税制改革,从临床路径到医保支付机制改革等众多领域展开的全面改革,力度之大史无前例。
对于医院来说,药占比、基药使用比例、医保支付等政策基本框定了医院使用产品的倾向,医院用的要么是纯粹治病的产品,这个主要是治疗性产品,或者学术推广做的好的产品,要么是基药产品,疗效确切、价格低,因而,未来医院市场将是以治疗型、学术型的处方药和基药为主,那些商业流通普药在医院的市场份额必然会下降。
从以上3点来看,未来流通型普药市场萎缩是大趋势,消失也只是时间问题而已,当然,这个过程不是一天两天,需要假以时日,可能需要5-10年时间,但留给普药企业的时间确实不多了
来源:连锁药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