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自我保卫心血管
最近,微博、微信中流传着一种“神奇”的心脏病发作自救法。“当你独自开车,突然感到胸口一阵剧痛,可能是心脏病犯了,四下无人,怎么给自己做CPR(即心肺复苏术)?”“不要惊慌!不停咳嗽,用力咳嗽!每隔大约两秒,要做一次吸、一次咳的动作,要做到救护车赶到,或已经感到恢复正常,才能休息。”这则微博被做成图文并茂的课件,让人深信不疑,纷纷收藏和转发。但不知这个神奇的方法存在诸多谬误,根本无法实施,引来很多医学专家的批驳。
心血管疾病究竟包括哪些病种?哪些症状的出现会提示是心血管的问题?日常保健中存在哪些误区?为此,今天我们今天逐一解开心中疑惑,树立保卫心血管的正确认识,养生从护心开始。
解说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又称为循环系统疾病,指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循环系统指人体内运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主要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微血管)。若按病情发生、发展趋势来分,心血管疾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一般都与动脉硬化有关。心血管疾病,中医没有与此对应的病名。一般可放在“胸痹”“心悸”“心痛”“不寐”等病证中介绍。
根据致病因素,此病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大类。先天性心血管病(先心病) 为心脏大血管在胎儿期中发育异常所致,病变可累及心脏各组织和大血管;后天性心血管病,为出生后心脏受到外来或机体内在因素作用而致病。相比而言,后者更为多见。后天性心血管疾病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高血压 性心脏病(高心病)、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感染性心脏病、心脏神经官能症等。
不可忽视的心血管疾病症状
有些人认为自己从来不心慌、气短、胸闷、胸痛,运动也没问题,一定拥有一颗健康的心脏。其实临床中,没有症状并不代表心脏没有问题。如果是心脏的神经异常,而没有器质性病变,可能暂时没有相应症状。此外,在临床中发现因为糖尿病人感觉迟钝,其末梢神经传递有病变,导致信息无法传递,患者也不会有症状。因此,很多人认为没有任何不适,就从不关注心脏的健康状况,随意饮酒吸烟、通宵熬夜,或者在患病服药治疗一段时间后,便擅自减量甚至停药,这些观点或行为都是不对的。
生活中,很多人认为自身的心电图、血脂、心脏血管造影检查都没有问题,心脏应该没有大问题。心电图、血脂、心脏血管造影没问题,并不代表没有心脏病,临床中有可能心电图正常,但心脏问严重,因为只有30%心脏出现问题的人能在心电图中发现,同样血脂正常、心脏血管造影没问题也不代表心脏正常。心血管疾病中瞬间即逝的症状很容易被忽略。有些疾病的症状一出现就是持续的,有些是几分钟,还有一些仅有几秒钟。在心血管方面,应当关注三五分钟的疼痛以及不适状况。如果胸部周围出现三五分钟的疼、闷、烧灼感,此时要考虑是否是心脏的问题;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患者脖子突然疼痛几分钟,这种情况很容易被患者忽略,而这很有可能与心脏有关。此外,如果患者出现一侧或整个一排牙痛,持续几分钟,却没检查出什么问题,此时要高度怀疑其可能为心绞痛的特殊类型。
因人而异的心血管保健
心血管疾病的保健一定要因人而异,结合自身体质进行,不要人云亦云。很多人认为血压越低,心血管越好。其实不然,由于个体差异,血压标准也应该是不同的。心脏供血靠的是舒张压(低压)在心肌舒张时供血,而不是靠收缩压(高压)。
如果是一个长期高血压患者,血压低于一定水平时,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将受损。因为心脏靠压力供血,血压降到什么程度要因人而异。心血管保健中还有一个误区就是很多人认为必须把血脂降到很低,才能预防冠心病。那么血脂降到很低能不能预防冠心病呢?从大样本资料研究的角度,血脂低确实是可以预防冠心病,但是遇到个体就不一定了,有一些病人血脂很低,还是可能有很严重的冠心病。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阿司匹林是防治心血管病的常见药物,但阿司匹林的服用并不是人人必须的。如服用完阿司匹林没有胃里不舒服,就可以继续吃,如服用后出现胃部不适甚至胃痛的情况,则需要停药。西医通常的办法是给出现胃部不适、胃痛的患者再开一些治疗胃病的药。其实停药即可,因为阿司匹林并不是每个人防治心血管病所必须使用的药物。
合理的生活习惯护卫心血管
护卫心血管,必须要保证合理的生活习惯。对此,我们提出以下 4 条建议:首先,吃盐并不是越少越好。盐容易引起高血压和动脉硬化,这几乎成为人人掌握的常识,但有些患者处于低钠的内环境,而血压依旧下不来。对于食盐的摄入,保持适量即可。对于高血压患者,可以吃的清淡一些,但要保证基本的摄入量。
其次,运动并不是越多就越好。运动要量力而行,心脏病患者不要剧烈运动。最好的运动是散步。因为,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运动可建立侧支循环。所以,不运动肯定不好,但运动过多增加心脏负担,对身体也不利。再次,关注精神因素对心血管的影响。经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精神因素对心血管的影响很大。很多人会由于压力过大或过度兴奋,引起心血管痉挛造成心肌缺血。因此,平时尽量不要让心血管疾病患者过分惊喜或恐惧。
最后,心血管疾病也受气候因素的影响。夏天心血管病的门诊量少,而秋天,特别是晚秋和冬季,来就诊的患者就会增多。所以,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需要在季节转换,尤其是秋冬季节注意预防和自我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