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仁堂健康养生 || 为什么痰湿排不干净?一定要少吃这些易生湿生痰的食物!
痰湿之毒
人体内会存在“暴雨”的情况,这种“暴雨”就是湿毒,如果湿毒不除,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更为严重的痰湿之毒,而痰湿之毒容易聚集在我们的肺部和各个腺体器官,时间长了会引起各种可怕疾病,甚至是癌症。
体内痰湿不仅会聚在肺里边,在其他好多部位都会出现痰湿为患,肿瘤,恶性肿瘤。颈部淋巴结肿瘤、甲状腺结节或甲状腺癌、胸部的乳腺结节肿瘤或乳腺癌(男女都会有,女性居多)、胰腺癌或胰头癌,死亡率非常高,还有男性的前列腺癌症。
不同器官产生肿瘤是不一样的,肝脏主要是瘀血,是血瘀引起的,腺体组织里边的血流可能少一些,主要痰湿凝聚为主。
体内痰湿的产生可能是运化能力下降,也可能是从口进去的太多,通过戒口的方式,尽量少摄取或者避开摄取一些容易生湿生痰的食物。
中医讲“甘助湿”,所以身体里已经有一些湿毒或痰湿之毒存在的人群,应该尽量避免摄入含糖量较高的瓜、果、薯、蜜。
糖分多的,淀粉多的食物都能生湿,甘入脾,健脾的同时多了就生湿。中医讲“寒凉伤脾”,伤脾后脾的运化功能减弱,运化功能减弱以后也生湿。所以凉拌生吃蔬菜也会生湿。
老年人吃蔬菜时,最好做熟再吃。
好的食物也不能多吃,要控制量,适量的吃对身体有好处,过多的食用也会损害身体健康。
判断身体是否有痰湿之毒
您有下述表现吗?
体态较丰满
头脑发懵、不清爽、困倦思睡
大便粘滞不畅
面色淡黄或发暗
舌淡红而胖大 舌苔厚腻
皮肤上爱长水泡、湿疹
如符合上述任何一条,可能身体里已经有一些痰湿之毒了,需要注意了。
抗毒就是与体内已经存在的痰湿之毒做抗争。痰湿之毒的形成与脾虚息息相关,因此想要有效的对抗痰湿之毒首先要做的就是补脾。补脾虽然是一个大家都常常提起养生话题,但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正确的方法。胖人补脾和瘦人补脾的方法和选择的食物、药物都是不同的。
体型偏瘦
偏瘦型的人补脾要滋养气血,脾是后天之本,生化气血,需要增加营养,补脾阴,充盈气血。
体型偏胖
偏胖型的人补脾要利湿健脾。胖人有脾湿,脾湿引起运化不好,湿气在体内积聚。健脾需要祛湿,利湿健脾,食用含糖分少的补脾食物。薏仁要祛湿健脾的时候一定是熬水喝。
虽药食同源,但药食的作用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种东西,做食物和做药的时候的功效是不一样的。补脾也要分体型。
体型偏瘦——补脾阴,充盈气血
适宜用:山药、百合、桂圆、大枣
体型偏胖——健脾利湿,助运化
适宜用:茯苓、薏仁
益气化痰汤
【配方】
生黄芪15g:利水,补脾
党参15g:补脾益气
炒白术15g:健脾燥湿
生薏仁30g:利湿清热
陈皮10g:祛湿
【用法用量】用水煮,代茶饮即可。
【适宜人群】此方适用于体型偏胖,湿气较重或平时较为气虚的人。
【不宜人群】体内没有湿气的人不能喝。
淮山芡实薏米汤
材料:淮山20克、芡实15克、炒薏米30克、北芪15克、猪排骨150克。
制法:先用水浸泡淮山,去掉硫黄之味。薏米用锅炒至微黄,排骨洗净斩件,芡实、北芪用清水洗净。将全部材料放进汤煲内,煲一个半小时,调味即可。
功效:健脾醒胃、祛湿抗疲劳,尤适宜脾虚湿重、精神不振、大便烂溏者。便秘者不适宜。
薏米赤小豆汤
材料:薏米30-50克、赤小豆30-50克。
制法:薏米、赤小豆用清水洗净,放进汤煲内,煲一个小时,调味即可。
功效:健脾、利湿,尤适宜湿久化热、口苦、尿黄、舌苔黄腻者。
小米薏米芪莲粥
材料:小米30克、薏米30克、大枣10克、莲子10克、黄芪15克。
制法:将全部材料洗净,放进煲内,煲一个小时,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除湿、益气。以上所列食材为中年人用量,老年人应适当减量。
藿香荷花茶
材料:厚朴花10克、荷叶20克、藿香10克。
做法:将上述材料放入砂锅,加水煮20分钟,隔渣取汁,作日常茶饮。
功效:能醒脾胃、芳化湿浊,适用于上焦困湿者,常见有口淡、胸闷、头重湿困、舌苔白腻等症状。
莲子扁豆祛湿方
材料:莲子(带心)10克、扁豆10克、猪瘦肉150-200克、陈皮1.5克。
制法:所有材料一起煮汤,煮一小时左右,加少许盐,即可饮用。
功效:健脾祛湿、清心火,适用于出现食欲不振、烦躁易怒、大便不畅、舌苔白厚的儿童饮用。
花椒蛇床子
材料:花椒30克、蛇床子30克。
制法:将药材洗净,放4碗水,煮35分钟,兑水1000ml,泡脚,每晚泡20-30分钟。
功效:祛下焦寒湿、补肾祛风,适宜手足发冷者,尤其适宜女性。
1.丰隆穴
足阳明胃经络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距胫骨前缘二横指。
按摩方法:用大拇指或食指间关节点按该穴3分钟,然后顺时针揉按穴位约5分钟。
功效:通调脾胃气机、祛湿化痰。
2.足三里
足阳明胃经合穴,乃保健要穴,位于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
按摩方法:用大拇指按压或顺时针揉按穴位5-8分钟,局部有酸胀感效果佳。
功效:足三里除具有调理脾胃、疏风化湿功能,还能补中益气、扶正祛邪,有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
3.中脘穴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上4寸。
按摩方法:用指端或掌根作用于穴位,顺时针揉按2-5分钟,亦可用四指指腹或掌心置于中脘穴,顺时针按摩2-5分钟。
功效: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之功效,适用于湿滞、胃脘饱胀、嗳气者。
4.曲池穴
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完全屈肘时,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处。
按摩方法:以大拇指指腹点揉此穴2-5分钟,亦可用四指并拢,拍打此穴,以局部皮肤微红为度。
功效:可泄大肠湿热,用于肛门灼热、大便黄烂、排不尽者,亦可治疗湿疹等皮肤病症。
艾灸
艾灸法具有温通经络、祛寒除湿等功效,通过选取丰隆穴、足三里、中脘穴、曲池穴等穴位施灸,能治疗湿气带来的不良症状。
灸法:1.选择祛湿穴位(丰隆穴、足三里、中脘穴、曲池穴)两三个施灸。2.点燃艾条,在穴位上方3厘米左右施灸,每个穴位灸5-10分钟,局部皮肤发红即可。
注意:有湿热症状的人(身体感觉发热、口干、口苦、舌苔黄等)不宜施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