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滴付出能解患者之苦 值了【“百千万卫生人才培养工程”系列报道之六】
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大力实施百千万工程,构筑山西卫生人才高地。
治病救人,并非易事,践行中,面临的是随时的付出、不定点的工作,其间辛苦可想而知。“点点滴滴的付出,对我个人不算什么,却能解除患者的疾病痛苦、能给医院带来社会效益和信誉度的提高,值了,而这才是我所看重的。”任红岗说。
执业理念
肩负重任
当年,因为姥姥身体不好,为了能治好老人家的病,任红岗毅然选择了报考医学院校。毕业后,他放弃了医药公司的高薪,回到老家的基层医院当了普通大夫。在为患者服务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还需进一步提升理论及技术水平,遂下决心考研。经过东南大学医学院3年的学习,他被重新分配至临汾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从此潜心钻研显微技术至今。
作为临汾市医疗系统第一位全日制研究生,任红岗从上班第一天起就将技术进步、技术创新、科研兴科、科研兴院当做了自己的责任。多年来,他在科研设计、课题申请及新技术项目引进及开展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了院领导及科室领导的肯定。
首先,是在新技术项目的引进及应用方面。2011年破格晋升副主任医师资格后,任红岗深感责任重大,不但要自身技术过硬,还要带领下级医师共同进步,不但要掌握医院现有技术,还要与国际国内接轨,不断引进新知识、新技术。尤其在垂体瘤的治疗方面,医院长时间停留在显微镜下开颅手术治疗的老路上,不但费用高、住院时间长,头皮上长长的疤痕还影响美观,进而导致病人大量流失到上级医院,以寻求更好的术式,不但影响科室收入,还影响医院的声誉。对此,科室领导及任红岗个人都下定决心,一定要更新技术。
引进技术
为了解决某些技术的落后问题,任红岗不断查阅资料,多次与上级医院老师交流。他了解到,神经内镜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治疗垂体瘤创伤小、不留疤痕,且住院费用低。适逢医院为科室配备神经内镜,以此为契机,他在医院领导及科室的支持下,争取到前往北京天坛医院内镜中心学习的机会,在国内知名专家张亚卓教授的指导下潜心学习神经内镜的应用技术。
学成归来后,任红岗立即在本院开展了神经内镜手术,到去年8月已开展相应手术70余例,而他也荣获院2015年度新技术项目一等奖,不但为科室带来了病源,也极大地提高了神经外科在群众心中的地位。
近三年来,任红岗还完成了医院第一例颅内外血管搭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成功实施了第一例脑室心房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第一例显微镜下2厘米小切口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第一例脑室镜下三脑室底造瘘治疗梗阻性脑积水等手术,均填补了临汾市的空白。
在引进并开展新技术的同时,任红岗还将显微手术技术应用得更加娴熟,先后开展了复杂颅内动静脉畸形的切除术、复杂颅内肿瘤切除术等,在省内达到先进水平。此外,他不忘科室梯队建设,不断将手术经验及技巧传授给下级大夫,大家共同提高,不使科室出现技术断档。
医患和谐
甘于付出
2015年,有一位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入院时病情危重,若不及时手术,随时可能死亡,而此时却没有手术台。危急之时,任红岗经多方协调将不是特别紧急的手术推后,使患者及时得到治疗并脱离危险。事后,患者拿出一万元红包表示感谢,任红岗推辞不过,遂转交护士长退还至患者住院账户。此事得到了医院表彰,他的事迹还登上了临汾日报。
工作中,任红岗退还的红包不计其数,收到的表扬信及牌匾也很多,至今党办还保留着很多无法退还患者的牌匾。对此,他说:“点点滴滴的付出,对我个人不算什么,却能解除患者的痛苦、能给医院带来信誉的提高,这才是我所看重的。”
在他的理解中,医患关系不是一对矛盾,而是你把患者当亲人,患者把你当恩人的关系,你的每一份关心和付出都会换来患者及家属发自内心的感激与信任;你利用知识及资源为患者提供良好治疗,患者良好的恢复、家属满意的笑容就是对你最好的回报。
惠民实例
尽力帮助
作为地市级医院,来临汾市人民医院看病的患者大多来自农村贫困地区,相对高昂的费用往往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作为同样来自农村的任红岗,完全能体会他们的不易,所以,每当遇到这样的患者,他总是尽量开最经济实惠的药、能不做的检查尽量不做。
曾经,有一位无家属患者,在医院住院半年多,其间生活用品方面的花销,诸如用来维持生命的营养品,全部由任红岗组织科室捐款所得。
诊疗中,能帮到患者,他总是这样不遗余力,每次遇到农合患者,他都不忘提醒他们开转诊证明,这样可以多报销一些;患者带的钱不够、办不了住院手续,他会借钱给对方,还曾多次组织科室为无名患者、家庭困难患者捐款……
任红岗,男,1971年出生,副主任医师,临汾市人民医院技术创新优秀专家,1994年本科毕业于南京铁道医学院;1999年硕士毕业于东南大学医学院;1999年7月入职临汾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曾获临汾市先进党员、临汾市人民医院新技术项目一等奖。
擅长:颅脑肿瘤、脑血管病的诊断及治疗,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的手术治疗等,尤其擅长神经内镜下经单鼻孔手术治疗鞍区肿瘤。(转载自山西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