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腰扭伤,损伤的到底是腰部肌肉还是腹部肌肉?
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对于急性腰损伤患者,很多医生或治疗师都会对腰部肌肉和背部肌肉进行处理,但处理后疼痛反而加剧。对此的解释是:腰扭伤后都需要一段时间去恢复。
其实仔细想来,腰扭伤如果只是单纯的腰部肌肉损伤,那么我们在处理腰部肌肉后症状一定会有所减轻。如果疼痛无法改善,我们就应该换一个思路去考虑——急性腰扭伤后,到底扭伤了哪里?
要讲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来介绍一个概念——「拮抗肌」。
1、什么是拮抗肌
2、疼痛处理中的拮抗肌
3、急性腰扭伤中的拮抗肌处理
4、为什么腰部肌肉不容易拉伤
什么是拮抗肌
关节是指将骨和骨连接在一起的组织结构,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组成,肌肉和韧带贴附在骨上,主管关节的活动,其中韧带主要限制关节过度活动,稳定关节面,肌肉是关节活动的动力,不同肌肉收缩使关节朝相应的方向运动。
在骨骼的肌肉之中,收缩时使关节向同一方向运动的肌肉称为「主动肌」,而收缩时使关节向相反方向运动的肌肉称「拮抗肌」。
疼痛处理中的拮抗肌
对于某一个关节而言,要完成一定方向的运动必然是主动肌收缩、拮抗肌舒张。在外伤劳损的情况下,可导致关节周围肌肉、韧带产生粘连、痉挛,挛缩等病理改变,近而导致相应活动障碍和疼痛。
那么,在处理疼痛时,我们是否过于关注「主动肌」,而忽视了没有用力收缩的「拮抗肌」呢?
作为物理治疗师,我们在临床治疗中肯定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很多主诉疼痛的患者,却无法在疼痛部位找到明显对症的压痛点。
有些患者可以明确感受到疼痛,他会告诉你:疼痛就发生在我将肌肉拉长的那一刹那!
我们知道,疼痛的发生当然是因为肌肉的非预期性收缩。那么究竟是哪一边出现了问题呢?
是主动肌,还是拮抗肌?
如果疼痛是收缩组织受损所致,那么,在肌肉应力收缩最剧烈的时候,疼痛应该表现的最明显,而且这种肌肉受损应该是在短时间内容易恢复的。
但事实并非如此。这就提示我们,这种长期功能障碍,必定和拮抗肌处在极度短缩的状态下被瞬间拉开有关。
急性腰扭伤中的拮抗肌处理
回到我们在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案例——
很多上了年纪的人会发现,有时只是自己不经意间的小动作(如搬花、弯腰捡东西等),就会引起腰痛。这种情况通常表现为腰部疼痛并有强烈的紧绷感,或者患者因体位的转换、突然打喷嚏等出现疼痛加剧。一些医生或治疗师采取在腰背部进行推拿或理疗的治疗方案,但疼痛反而加剧。对此给到患者的解释是:腰扭伤后都需要一段时间去恢复。
但从「拮抗肌」的角度来看,却并非如此。
以急性腰扭伤为例。最初,我们处在下背部肌肉被极度拉开的状态,前方骨盆区的肌肉则处在极度缩短的状态(蹲姿)。当我们猛然起身时,会感受到腰部剧痛和无法完成起身动作,这说明真正损伤的其实是髂腰肌(蹲下时髂腰肌处在极度短缩状态,起身时又被瞬间拉长。)。
同理,在这些受伤动作中,有时是腰部肌肉的离心收缩,也有时“离心收缩”的肌肉是腹肌肌肉(包括躯干前、侧方的腹肌肌肉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
引起患者出现腰部疼痛和活动受限症状的“元凶”,正是急性腹肌拉、扭伤。正是腹肌肌肉在离心收缩过程中的拉、扭伤,直接或间接地引发了上述的种种症状。
、
为什么腰部肌肉不容易拉伤
最后,我们再来为大家补充一下,为什么腰部肌肉不容易拉伤?
腰部肌肉位于脊柱后方,其位置和附着点决定了腰部肌肉收的主要作用是:双侧腰部肌肉同时收缩使躯干后伸,而单侧腰部肌肉收缩时则是躯干的侧屈。
人们平时经常会做以下动作:
▼ 躯干后伸动作(伸懒腰、打羽毛球时挥拍扣球)
腰部肌肉处于向心收缩状态,此时,腰部肌肉是比较稳定而不容易受伤的。(若腰部肌肉收缩力量过大,或腰椎间盘及深层的椎间软组织的形态功能异常,则可能因椎间孔过度缩窄而压迫脊神经根引起腰部疼痛症状)
▼ 躯干垂直固定
腰部肌肉处于等长收缩状态。此时,躯干本身比较稳定,腰部肌肉也不容易受伤;但长时间的负重(等长收缩)也有可能引起肌肉的酸痛不适。
▼ 躯干前屈(弯腰)
腰部肌肉处于离心收缩状态。此时,若无明显负重或动作不急促,腰部肌肉负荷不大,腰部肌肉亦不容易受伤。正常人只有在长时间相当负重或躯干急促前屈时,腰部肌肉在离心收缩中超出负荷,才会产生真正的“腰部肌肉拉伤”。
然而,这类动作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长时间背着重物、突然弯腰捡东西,或者背着重物弯腰捡东西和某些特殊动作可能复合这个要求,其余情况并不多见。
▼ 躯干旋转(偏身)
躯干旋转一般单侧腰部肌肉会处于离心收缩状态,这种旋转很容易引起腰部肌肉拉伤,尤其是老年人在游泳池里,因温差问题使肌肉更易拉伤。
▼ 姿势转换
从蹲、坐动作向起立动作的转换过程、上肢上举等动作中,腰部肌肉是处于等长收缩或向心收缩的状态下的。就像我们在前面分析的那样,处于向心收缩或等长收缩中的肌肉不容易受到损伤。
你明白了吗?通过本文,我们不只希望大家了解急性腰扭伤的处理思路,更希望能在临床处理中,提高对「拮抗肌」的重视度。多转换思维,才能更好地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