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必先养肾,冬季养肾要点
1养生必先养肾,养肾即养命
关于养生,《黄帝内经》时就有大篇幅的记载, 到《医宗必读》时,更是提出 “养生必先养肾,养肾即养命”的观点。
按常理而言,心脑等脏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养生为何要把养肾放在第一位呢?
单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肾脏具有排泄代谢产物,调节内分泌等作用,其重要性远远没达到养肾即养命的地步。
但这里您需要弄清楚,其实中医和西医说的肾大有不同。中医所说的肾脏是功能的体现,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是水火之脏,“先天之本”。不等同于现代医学的肾脏。
肾中寄有命门,肾主命门之水火。命门命门,顾名思义就是性命之门。命门中藏有元精、元气、元神,这三大“法宝”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其重要性显而易见。
《素问• 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 生之本也。”中医所说的精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包括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
其实,先天之精类似于西医学所说的基因。后天之精是先天之精的部分基础加上后天之水谷精微充养而形成。
当人体肾脏中所藏之精充盈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能够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繁殖的物质,所以当肾精充足的时候,人的生长发育良好,身体强壮;肾精亏虚时,人便老态龙钟,百病丛生。
肾是人体水液代谢的总开关,肾脏出毛病了,人体的水龙头失灵了,那么代谢产物就不能从肾脏排出,逐渐积累,导致疾病出现。
古人说人活一口气,这个气就是肾所主之气。但在我们平日的观念中,呼吸之气与肺息息相关,是不是意味着气的出入只与肺相关呢?
从现代医学角度而言,女士以胸式呼吸为主,男士则以腹式呼吸为主。肺在胸部,倘若只靠肺呼吸怎么会有腹式呼吸呢?古人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之说,这就涉及到中医所说的肾主纳气的作用了。
肾主骨与生长密不可分,生髓通于脑,与人的思考等脑力活动相关。如果肾虚髓不充,就有可能出现呆傻愚笨的情况。
再有肾开窍于耳及二阴。耳朵是聆听大自然的窗户,二阴又与生育密切相关。
由此可见肾的作用十分重要,所以古人会有“养生必先养肾,养肾即养命”一说。
2肾是一身阴阳的根本
中医讲究的是整体观念,肾是一身阴阳的根本,其与心肝脾肺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有很多人听过心肾不交,按理说心的五行属火,肾的五行属水,五行相克,而且从两个脏器的位置上来看,也没有什么重叠,说不交是正确的呀,那又怎么会有心肾相交一说呢?
《黄帝内经》中说过,“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
给您打个比喻来解释,心脏在人体中的作用就好像天上的太阳,肾脏在人体中的作用就如地上的海水。
海水在太阳照射下蒸发,上升为云,又会以雨的形式汇入海洋。
心脏在这一过程中起着温煦的作用,其散发的热能是海水无限循环的动力,就如中医所说心主血脉,心阳推动血脉运行周天;肾脏则起着凉润的作用,能够约束热量的散发,就如肾主水,调节全身水液的运行。天地上下相召,自然界便处于运动中。
此外,心藏神,肾藏精,神志调能控精气,精气又能转化为神志,精神互用。
肝肾的关系在祖国传统医学中称为“乙癸同源”。
从五行来说,肝(五行属木,乙木)为水之子,而肾(癸水)为木之母,肾阴能够滋养肝阴,所以我们常见肝肾亏虚的病人,很少见单纯肝阴虚或肾阴虚的病人。
从功能上看,肾主封藏,肝主疏泄,两者相互制约,相辅相成。
简单来说,就是兴奋与抑制的关系。从来源上看,肾藏精,肝藏血,精与血都来源于水谷精微。水谷精微是什么东西呢?相当于食物消化后的营养物质。古人有“一滴精,十滴血”的说法,这也说明了两者为同一物质,只是浓度不同而已。
古人常说水来土掩,且五行中土克水,那么脾( 五行属土) 与肾水相济又是怎么回事呢?
脾为后天之本,能运输水谷精微营养肾;肾为先天之本,肾阴肾阳又能资助脾运化,所以说它们相济。
如果肾水不能资助脾土,脾土运化受阻,身体会出现很多问题。如各地洪水泛滥,究其原因不难发现与土地过度开发关系密切。
道理其实很简单,如果往土地上倒杯水,水很快就被吸收了,如果往水泥地上倒杯水,则很难被吸收。
肺(五行属金)肾互为母子,一方面水能生金,另一方面肾为一身阴阳的根本,金亦能生水,两者相辅相成。
在经脉巡行上,唯有肾经经脉上入肺中,这也是肺肾相生的重要基础。肺与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呼吸运动与水液代谢方面。
在呼吸方面,肺主气,吸入自然界的清气,通过周身循环转化为浊气排出体外;肾主纳气,肾脏能够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呼吸的深度,这个深度使得气机能布散全身。肺肾一上一下,升降相因,完成完整的呼吸作用。
在水液代谢方面,肺在上好比水的源头,能够使水液布散全身;肾在下,肾气的气化作用能使大部分水液循环吸收,剩余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相当于现代医学中形成终尿的过程。
由此可见,肺肾金水相生,阴阳相资也不无道理。
当您理解肾与其他各脏的关系时,再回过头看“养生必先养肾,养肾即养命”,是否会有更加透彻的感悟呢?而冬季又是养肾的最佳时节,那么冬季如何养肾呢?
3冬季养肾
关于冬季养生,《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早有详细论述,重点在于养肾、闭藏和御寒,养肾为冬季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
养肾
冬季养生,首要养肾
养肾失当,百病丛生
辨证施补,事半功倍
冬季寒冷,寒为阴邪,容易伤阳。肾阳是人体阳气之本,对脏腑起到温煦、生化之效,如果肾阳不足,则会出现精神疲惫,腰膝冷痛,形寒肢冷,小便不利或频数等症状,所以冬季养肾首先应保护肾阳。除此之外还应节制房事,保存肾精;食药调理,补肾益精。
补肾的药、食非常多,但冬季补肾不是泛补、滥补,更不是一味的用名贵的食材补养身体,而是需要根据自身的体质,辨证施补,如此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现在很多人动不动就补肾,其实很多人补的结果不是肾好了,而是心理的感觉好了,认为自己吃了这么多的补品,肾该满足了。可事实呢?本来不需要补肾的人吃了补肾药,不但营养不能补上,还给肾脏增添了代谢的负担,这些补品在很多人那里变成了垃圾。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肾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收藏,但是如果经脉不通,就如同公交堵塞一样,一边需要但却过不去,而另一边却不断地输送,其结果就是运送的东西渐渐变质,就地处理而变成垃圾。
换句话说,如果人体的代谢出现问题,不明身体情况,盲目补肾的做法是错误的。
补肾前要先辨证,再调理。
下面,我们再来谈谈闭藏和御寒,它们对养肾也是大有裨益的。
闭藏
顺应自然,天人相应
适度运动,无扰乎阳
早卧晚起,闭藏阳气
调养精神,内心宁静
冬季是万物收藏之季,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处于冬眠状态,此时人体新陈代谢处于相对缓慢的水平,血流缓慢,韧带弹性和关节灵活性降低,人应该是多静少动,冷静内敛的。
虽说是冬藏,但也不是说冬天什么运动都不能做。俗语云: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适当的运动如散步、慢跑等,使身体微有汗出,气血静而不止,身体的阴阳会更加调和,可以避免因闭藏少动而出现疲乏懒散、无力昏沉等症状。同时在起居上,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
《黄帝内经》主张,冬季神藏于内,不要暴露于外。要使“神藏于内”,首先要静神少虑,保持精神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不因七情伤身;此外,亦可采取疏泄法,把积聚、压抑在心中的不良情绪通过适当的方式宣泄出去,以尽快恢复心理平衡。
御寒
远离寒邪,平安过冬
背部御寒,保护阳气
冬季泡脚,引热下行
“御寒”是冬季养生的最先任务,因为寒性收引,易导致人体气机、血运不畅,筋脉拘挛抽搐,关节屈伸不利。
御寒保暖应主要从后背和足部做起。俗话说:“风从颈后生,寒从脚底入”。颈后及整个后背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部位,是人体的阳中之阳。寒邪易伤阳气,通过背部侵入可引发呼吸系统和心脑血管疾病,因此背部保暖非常重要。
脚位于人体最下部,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三条阴经都汇集于此,但同时也是阳气最不易到达的地方,很多阳虚者都会有脚发凉的情况,在冬季更为明显。冬季用一些温热的药物泡脚,可以起到祛寒保暖,鼓舞阳气,引热下行的作用,对于下半身阳气虚,阴寒重的病证非常有好处。
4冬季固肾功
在冬季,除有意地调整膳食,酌补营养外,调理肾气的养生锻炼也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手段。这里,笔者根据中医理论,在钻研古代回春功法、精选补肾壮腰的经验效穴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三十多年的练功体会,创编出这套适合办公室人群和中老年人练习的“冬季固肾功”。
该功法具有:遵循医理、针对性强,强调转体、尤重牵拉、循经取穴、自我针灸、意息为要、三调相融等特点。
长期练习可以有效地补益肾气,对于辅助治疗腰痛、膝酸、水肿、脚冷、耳鸣、健忘、小便频数、多梦、失眠、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等症状具有良好的效果。
您不妨在工间休息时放下冗务,用5 分钟来领略一下中华传统养生的奇妙功效。
功前准备
练习方法
并步站立,周身放松,两掌合十,成拜佛状,掌根与膻中穴同高,距离10厘米,两眼垂帘(图1)。
默想:万事皆放,淡卧莲;心静似潭,身如燕;日月凌空,行任督;蓬莱无梦,任飞翔。
默念结束,两掌下按置于体侧,成并步站立式,眼视前方。
第一式 转体整脊
1. 练习方法
(1) 随吸气,提肛调裆,脚趾上翘;两臂摆至于体前,左掌心朝左,右掌心朝上,眼视前方,身体继续左转,两臂向后摆,撑掌向后,左臂伸直,与肩同高,右掌置于左肩前,眼视左掌(图2A、2B)。
(2)随呼气,松腹松肛,脚趾抓地,沉髋屈膝,身体转正;同时,两臂回摆至体前,与肩同高,右掌心朝右,左掌心朝前,眼视前方。接做右侧动作。左右各做2 次~3 次,做完后,两掌握拳于腰间,并步站立。
2. 练习功效
梳理脊柱腰肢,刺激督脉、冲脉、足三阴经、涌泉穴,强腰固肾(督脉贯脊属肾)。
3. 练习要点
动作绵柔圆匀、幅度易大,下蹲时两腿夹紧,呼气时轻吐“吹”音,意在命门穴(位于第二、三腰椎棘突间)。
第二式 舒身理肝
1. 练习方法
(1)随吸气,提肛调裆,身体左转;同时,右拳变掌向左推出,眼视右掌。
(2)随呼气,松腹松肛,身体转正,右拳收回腰间;同时,左拳变掌向左推出,眼视前方(图3)。
(3)随吸气,提肛调裆,重心右移,左脚向左开步脚尖点地;同时,左拳叉腰,右拳变掌按右耳,使身体向左侧倾,眼视前方(图4)。
(4)随呼气,松腹松肛,左脚向右脚并拢,右掌拔耳,两掌握拳收于腰间,眼视前方。接做右侧动作。左右各做2 次,做完后,并步站立。
2. 练习功效
梳理脊侧,疏通督脉,调理肝经,壮腰固肾。
3. 练习要点
动静结合,伸展充分,呼气轻吐“嘘”音,意在章门穴(位于人体的侧腹部,当第11 肋游离端的下方)。
第三式 攀足强腰
1. 练习方法
(1)随吸气,提肛调裆,左脚向左开步与肩同宽;同时,依次挺膝、髋、腹、胸,使两臂上摆于头顶,与肩同宽,眼视前方(图5)。
(2)随呼气,松腹松肛,身体前俯,两掌前伸,继而下按于脚面(或提前),眼视前下方。稍停,两掌不动,两腿下蹲,眼视前方(图6)。
(3)随吸气,提肛调裆,两掌仍不动,两腿直起,眼视前下方(图7)。
(4)随呼气,松腹松肛,身体直起,左脚向右脚靠拢,两掌按摩大腿内侧还原成并步站立式(图8)。接做相反方向动作。
左右各做2 次,做完后,两掌下落于体侧,成并步站立式。
2. 练习功效
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故此式可疏通足三阴经和膀胱经,壮腰固肾。
3. 练习要点
动静结合,量力而行,俯身时头宜上抬,呼气轻吐“吹”音,意在命门穴。
第四式 按腿补肾
1. 练习方法
(1)随吸气,提肛调裆,左脚向左开步稍宽与肩;同时,两掌体前上托于胸前,掌心朝上,眼视前方(图9)。
(2)随呼气,松腹松肛,重心右移上体前俯;同时,左掌虎口向下按摩左腿至足跟,右掌虎口向上按摩右腿至膝盖,眼视左掌。
(3)随吸气,提肛调裆,身体不动,左掌叩击委中穴3 次,眼视左掌(图10)。
(4)随呼气,松腹松肛,左脚向右脚靠拢,身体直起;同时,两掌体前下按还原于体侧,眼视前方。接做相反方向动作。左右各做2 次,做完后,两掌下落于体侧,成开步站立式。
2. 练习功效
《黄帝内经·灵枢》说:“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 而两足为肾之根,因此本式可疏通膀胱经,壮腰固肾。
3. 练习要点
牵拉充分,吸气挥掌,呼气击腘,用力适度,叩击后稍作停留,意在委中穴(位于人体腘窝正中、腘横纹中点)。
第五式 温煦命门
1. 练习方法
(1)随吸气,提肛调裆;同时,两臂内旋外分于体侧,眼视前方。
(2)随呼气,松腹松肛,沉髋屈膝,同时,两臂内旋,两掌拢气至肾俞穴,两眼轻闭(图11、图12)。继而做悠、匀、细、缓的
腹式呼吸3 次~6 次,两眼垂帘。
2. 练习功效
温煦命门,调补肾气(命门为男子藏精,女子系胞之所)。
3. 练习要点
身体中正安舒,动作柔和缓慢,呼气轻吐“吹”音,意在命门穴。
功后整理
1. 气归丹田:随吸气,提肛调裆,身体起立;同时,两臂内旋外摆于体侧,眼视前方。随呼气,松腹松肛,沉髋屈膝;同时,两掌内收将天地精华之气归入丹田,两眼垂帘。如此共做3 次,做完后,左脚向右脚并拢站立,两掌相叠于丹田,男性左手在里,女性右手在里,眼视前方。
2. 搅海,左右各3 次。
3. 鼓漱36 次。
4. 咽津3 次。
5. 搓手、浴面各3 次,结束。
练功注意事项
1. 功前宽衣松带,收敛思绪,稍作活动。
2. 练习量力而行,不可强求。
3. 有严重高血压、椎间盘突出者,降低难度或不做第三式。
胡晓飞教授亲授演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