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创新的春天来了,但还只是开始……

华人健康药店商学院

导言:跨国药企一年研发投入一两百亿美元,占销售比20%,中国所有药企加起来跟国外一家巨头差不多。 


“一些市场热销的消费品,包括药品,特别是群众、患者急需的抗癌药品,我们要较大幅度地降低进口税率,对抗癌药品力争降到零税率。”3月20日上午,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说。


这一“降关税”的表态,是未来进口药降价的明确信号,将为国内众多癌症患者带来福利。

对于老百姓治病用药问题,除了降低进口药获得门槛,中国政府更是多次强调,要推动药品特别是重大新药研发,促进医疗器械产业升级发展,尽快改变我国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加大新药研发创新力度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时代的趋势。”全国人大代表、康缘药业董事长肖伟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中国医药行业不创新,就没有前途。

近年来,在鼓励药物研发创新、提高药品质量方面,国家层面出台并落实多项政策文件。在创新驱动、技术支撑、资本涌入和政策扶持下,我国正加速由医药大国向医药强国迈进。

“新时代,要以改革激发新的活力,用创新实现新的愿景。”全国人大代表、恒瑞制药董事长孙飘扬说,未来药企核心竞争力将回归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上,拥有国际视野、能够整合全球资源的企业将赢得更强话语权。

 

监管创新

“中国医药创新的春天来了。”全国人大代表、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说。

从医药大国走向医药强国,创新是必由之路。而“监管创新”是中国创新药研发得以快速推进的重要基石。

2015年以来,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进,一系列政策措施出台,改革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前所未有。

破除制药行业创新瓶颈,是从清理药品注册积压“堰塞湖”展开的。原食药监总局(CFDA)陆续推出临床试验项目核查、改审批制为备案制、增加审评人员、强化限时督办、改进质量控制等举措。

近三年的改革,成效显著,药品注册申请积压问题基本解决。近日,CFDA发布的《2017年度药品审评报告》(下称“报告”)显示,排队等待审评的注册申请已由2015年9月高峰时的近22000件降至4000件,中药、化药、生物制品各类注册申请基本实现按法定时限审评审批。

解决积压的同时,CFDA通过重新定义新药,对恶性肿瘤、罕见病、儿童用药品、艾滋病等重大疾病、临床急需用药开启快速审评审批通道等举措,加快新药评审。

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底,药审中心共将25批423件注册申请纳入优先审评程序,具有明显临床价值的新药占比最大,共191件,占45%。其中,共有110件注册申请通过优先审评程序得以加快批准上市,包括国产自主研发的创新药重组埃博拉病毒病疫苗、口服丙肝治疗用新药阿舒瑞韦软胶囊、非小细胞肺癌靶向药甲磺酸奥希替尼片等。这些药品临床价值显著,其优先批准上市,为满足临床用药需求、降低用药费用、促进公众健康提供了有效保障。

有专家表示,中国在优先审评针对重大疾病具有卓越临床效果的创新疗法方面,已与发达国家接近。

而且,为激发研发单位和药品研发人员热情、推进药品创新,北京、天津、上海等10省市试点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MAH)。

据原食药监总局副局长孙咸泽介绍,截至2017年12月23日,CFDA一共收到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注册申请560个,正在向全国人大申请,将MAH制度全国摊开,“所有的持有批准证号的企业,都可以作为上市许可持有人”。

此外,我国的创新药研发政策也正全面接轨世界医药强国。CFDA表示,改革总体目标就是与国际接轨,药品上市的基本标准就是新药要“全球新”,仿制药要与原研药质量疗效一致。

去年年初,CFDA发文鼓励境外未上市新药在境内外同步开展临床试验,缩短新药境内外上市时间;6月份,又正式加入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CH),该组织旨在协调不同国家间药品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技术规范,推动药品注册要求的一致性和科学性,这意味着,中国制药行业将实施国际最高标准,国内企业和外企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中国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为具备创新技术和高质量产品及服务的外资企业提供越来越规范、透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珀金埃尔默诊断事业部亚太区副总裁张晟说。

一系列改革创举,更是大大激发了国内制药行业的创新热情。报告显示,去年,药审中心接收化药创新药注册申请149个品种,较2016年增长了66%,其中接收国产化药创新药注册申请112个品种,进口创新药注册申请37个品种。

“制度的改革,让药品审评审批走向进步和有序,支持创新的体系正在健全。”肖伟说。

孙飘扬认为,国内医药行业正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药品监管体系呈现三大新特点:一是新方向,坚持以鼓励创新和提升质量为导向;二是新标准,不论是新药还是仿制药都与国际标准全面接轨;三是新成效,通过过去几年的改革,药品注册积压问题得到解决,一致性评价加快推进,新药审评审批速度大大加快。

 

把握发展机会窗口

“我国已经是医药大国,但离医药强国这个目标还很远。”全国人大代表、康恩贝制药董事长胡季强说。

    一方面,我国医药产业原始创新能力仍然较弱,真正原始创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药物还不多。另一方面,中国药企的全球竞争力还有待提升。胡季强说,过去两年,世界处方药销售50强名单中没有一家中国企业,世界药物销售排名前100位产品中,没有一个是中国产品。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中国建成医药强国,未来十年是关键期。

提升临床研究能力是当务之急。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认为,既往审评审批环节的挑战不再是医药创新生态系统的主要瓶颈,未来将有大量的在研创新药进入临床研究阶段,能否迅速提升临床研究能力,决定了中国是否能够把握住医药创新产业来之不易的发展“机会窗口”。

孙飘扬建议,应继续鼓励开展新药临床试验,加强临床试验监管,真正做到60天无意见就能够进行临床,还应落实完善新药一期临床实验的申请技术指南,允许企业不断完善和修改资料,建立适合新药开发的审评体系,并落实境外数据认可,促使企业整合全球资源用于国内注册。

国内药企的研发投入也远远不足。对于新药的开发成本,业内有“十年十亿美元”的说法,即开发一个新药的平均成本约为10亿美元,至少需要10年的时间才能将一个新药从试验室推向市场。

“跨国药企一年研发投入一两百亿美元,占销售比20%,中国所有药企加起来跟别人一家公司差不多,而且我们的技术水平和经验、基础研究都还有很大差距。”孙飘扬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大企业为主体,主导创新开发大品种,已成为世界医药行业的成功模式。”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白药集团研发总监朱兆云建议,在化学药、生物药和中药领域,首批遴选出3至5家有基础、有意愿的企业,给予创新资助或减免税收;同时要求企业按比例投入配套资金,科学确立目标任务,并签订任务责任书及合同。

增加研发投入之外,解决创新药的“后顾之忧”也亟待进入下一步深化改革日程。丁列明表示,创新药物研发上市后的市场准入环节还面临重重难关,包括药品招投标、二次议价、医院药占比控制等问题,阻碍了创新药临床应用。

“希望加快改革创新药物市场准入机制,打通创新药市场准入难关。”包括丁列明在内的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呼吁,尽快取消创新药招标环节,让创新药获批上市后可以直接挂网采购。

值得关注的是,在药物分类中,中药作为民族药,其创新发展也备受关注。

肖伟表示,国内制药行业整体走向进步有序,但在中药的审评、管理等方面有待理清思路。

“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依托于龙头企业的支撑和大品种的支持。”全国人大代表、步长制药总裁赵超说,希望政府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以科技造就精品,打造中医药企业航母。

此外,过去几年大刀阔斧的改革举措尚需巩固落实和深化。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希望改革进一步落实到位,使得我国的药品审批审批制度逐渐向国际接轨。

孙飘扬建议,新药上市审评审批流程有待继续优化,如审评审批过程中,生产现场检查和临床实验现场检查最好能同步,从而节省审评时间,并探索数据保护和专利延长制度,从而弥补新药上市后专利期限不足的问题,激发药企创新积极性。

丁列明表示,目前做一个临床研究,审批流程大概要14个步骤,很多是重复性工作,完全可以进一步优化,“要让创新举措进一步落地,还需要有关部门做更多工作。”

从机构和人员安排看,根据最新公布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组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不再保留食药监总局;组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由市场监管总局管理。

而此前担任食药监总局局长的毕井泉任市场监管总局党组书记、副局长,原食药监总局副局长焦红任药监局局长。这让业界对未来药政改革的延续性充满期待。